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3       共计:2518 浏览

一、文献基础

篇名:《我将》(《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作者:无名氏(西周宫廷乐官集体创作)

原文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二、分层解析

(一)词句注释

1.将/享

""奉进祭品,"享"指献祭仪式,反映周人"神如神在"的宗教观。

2.维天其右之

"右"通"佑"先秦"天监思想"典型表达,与《尚书·泰誓》"佑下民"互文。

3.仪式刑文王之典

"刑"通"型"指效法文王法典,印证《左传》"周制多沿殷礼而损益之"礼制沿革。

(二)现代译文

【祭祀篇】

我奉上祭品,有纯色的牛羊,祈求上天庇佑。

遵循文王制定的典章,日日安定四方。

伟大的文王神灵,请享用这些祭品。

【自勉篇】

我早晚勤勉,敬畏天威,以此永保天命。

(三)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采用"-追法-自警"式,与《周颂·清庙》"对越在天"环形结构形成对比。

2.意象系统

构建"牺牲(羊牛)-法典(文典)-天威"三重象征,完成从物质祭祀到精神传承的升华。

(四)历史背景

1.创作年代

据《毛诗序》考,当在周公制礼作乐时期(约公元前1042年),用于成王祭天配祖的"禘祭"。

2.政治语境

反映"以祖配天"周代政治神学,对应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天命观建构。

(五)跨文本研究

1.与甲骨文对比

商代卜辞常见"尞于天"记载,而本诗"天其右"体现周人将人格神转化为道德天的思想突破。

2.后世影响

《礼记·祭统》"者之祭也,必受其福"脱胎于此诗"畏天保之"伦理化表达。

三、学术争议

1.作者归属

朱熹《诗集传》认为系周公所作,现代学者如高亨则主张为西周史官集体创作。

2."文王"释义

王国维考证"文王"指文考(先父统称),非专指周文王,此说见《观堂集林·周颂说》。

四、文化遗存

1.现存版本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作""无"",或为早期异本。

2.当代应用

陕西岐山周公庙祭典仍沿用诗中"羊维牛"的牺牲制度,形成活态文化传承。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