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4 浏览

一、诗文基本信息

标题: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作者:刘长卿(约709-780),唐代"五言长城"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诗人漂泊荆楚时期,通过长江沿岸景物抒写羁旅愁思

二、原文及分行注释

```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

逐联解析

1.首联

  • "洲"鹦鹉洲,"浪无烟"营造空寂氛围
  • "楚客"诗人自指,"渺然"思念之悠远

2.颔联

  • "斜渡鸟"动态意象强化黄昏寂寥
  • "连天"洞庭湖浩渺空间感

3.颈联

  • "寒吹角"暗示战乱未平
  • "泊船"羁旅典型场景

4.尾联

  • 借贾谊贬长沙典故,暗喻自身际遇
  • "怜"深化历史纵深感

三、全文白话译文

平静的鹦鹉洲不见风浪炊烟,漂泊楚地的游子愁思绵延。

汉口夕阳里飞鸟斜渡江面,洞庭秋波与远天连成一线。

背靠山岭的孤城传来寒角,临江哨所旁夜泊着客船。

遥想贾谊上书忧国遭贬谪,古今文人同病相怜。

四、文学艺术赏析

1.结构特征

- 采用"望"的视角贯穿全篇,由近及远构建三层空间:

① 眼前汀洲(实景)→ ② 汉口洞庭(中景)→ ③ 长沙典故(虚笔)

2.意象系统

  • 自然意象群:夕阳/秋水/远天 → 渲染苍茫
  • 人文意象群:孤城/戍角/谪臣 → 隐喻时局

3.情感表达

  • 双线交织:表层写羁旅之愁,深层抒政治忧思
  • 历史互文:通过贾谊典故完成自我身份认同

五、历史比较研究

1.与杜甫《登岳阳楼》对比

  • 同写洞庭秋景,杜诗"吴楚东南坼"雄浑,刘诗"秋水远连天"空灵
  • 皆以景写忧,杜聚焦民生,刘侧重士人命运

2.在刘长卿创作谱系中的地位

  • 代表其七律成熟期风格:工于炼字("斜渡"连"的动词运用)
  • 延续"谪书写",较《长沙过贾谊宅》更多空间纵深感

六、文化延伸解读

1.地理意象的文学投射

  • 夏口(今武汉武昌)→ 唐代长江中游军事重镇
  • 鹦鹉洲 → 祢衡作《鹦鹉赋》的悲剧象征

2.中唐士人心态标本

  • 反映安史之乱后文人"魏阙"的矛盾心理
  • "谪臣文学"典型表达:将个人际遇纳入历史叙事框架

3.后世接受史

  •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浑雅,三唐独步"
  • 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选录此诗,确立经典地位

七、学术争议聚焦

1. 创作时间考证:

- 旧说定为大历五年(770)秋,新考据认为可能作于建中元年(780)

2. "中丞"推测:

- 可能为元载党人源休,反映中唐政坛复杂关系

附录:

1. 刘长卿年表(与本诗相关时段)

2. 唐代洞庭湖区行政区划图

3. 贾谊《治安策》与诗人用典意图分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