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5     共 2539 浏览

诗文标题与作者

标题"长干行"属乐府旧题,源自建康(今南京)长干里一带的民歌。崔颢(约704-754年)作为盛唐诗人,以《黄鹤楼》闻名,其作品兼具民歌清新与文人雅致。这两首联章体诗作,通过男女对答形式展现市井爱情,在唐诗中独具风貌。

---

原文呈现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

字词注释

1.横塘:古堤名,位于南京西南,与长干里相邻

2.九江:泛指长江下游支流纵横的水域

3.生小:方言,即""

4.借问:古代口语中的谦辞,相当于"请问"

---

白话译文

第一首(女子问)

"您家住在哪里?我家就在横塘。

停下船冒昧相问,只因听口音像是同乡。"

第二首(男子答)

"临近九江岸,常年往来江畔。

虽同是长干居民,却从小未曾相识。"

---

文学赏析

# 1. 对话结构的创新性

两首诗构成完整叙事场景:首篇女子主动询问,后篇男子礼貌应答。这种"对唱"形式直接继承汉乐府《江南》传统,但将采莲场景转化为船民日常,体现唐代市民文学特色。

# 2. 语言艺术的精妙

  • 口语化表达:"住"或恐"词鲜活再现市井对话
  • 空间对照:横塘与九江的地理呼应,暗示流动的水上生活
  • 情感留白:结尾"小不相识"既含遗憾,又暗藏相遇的欣喜

# 3. 社会文化内涵

通过普通船民的偶遇,反映唐代长江流域商贸繁荣带来的社会流动。女子的大胆搭讪,折射出盛唐时期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

---

扩展说明

1.与李白《长干行》对比

李白同题诗作"妾发初覆额"侧重青梅竹马的叙事,崔颢则捕捉瞬间相遇的戏剧性,二者构成乐府题目的不同演绎范式。

2.水意象的文学传统

诗中九江、行船等元素,延续《诗经·汉广》以来"岸相思"母题,但将贵族爱情转化为平民情感。

3.后世影响

这种白描对话手法,直接影响中唐"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对话结构可见其影子。

---

研究参考

1.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崔颢早期作品多闺情诗,反映其市井观察力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将此类作品归为"盛唐气象的民间注脚"

3.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认为这两首诗体现了"的戏剧性瞬间"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