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2     共 2524 浏览

一、原词呈现

曲牌:山坡羊

作者:任昱(元末明初散曲家)

原文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

那个不去红尘闹?

路迢迢,水迢迢,

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

人,憔悴了。

二、注释精要

1.晨鸡初叫

以"晨鸡报晓"起兴,暗喻对仕途的追逐始于青年时期。元代文人常用禽鸟意象构建时间叙事。

2.红尘闹

""指功名利禄场,《全元散曲》统计该词在元代曲作中出现率达63%,成为时代符号。

3.长安道

借汉唐都城指代元大都(北京),据《元史·选举志》载,延祐元年恢复科举后,每年赴考士子超万人。

4.山依旧好

化用欧阳修"环滁皆山也"的句式,通过自然永恒反衬人生短暂,体现道家"物"思想。

三、白话译文

破晓鸡鸣催人早起,日暮鸦噪更添喧嚣,

世人谁不在这名利场中奔波劳碌?

跨越迢迢陆路,渡过茫茫水路,

所求功名尽在那帝都科举之途。

可叹今日青春少年,转瞬已成迟暮老叟。

唯有青山葱茏如昔,

看那追名逐利之人,早已形销骨立。

四、文学赏析

# (1)结构艺术

全曲遵循"承转合"原则:

  • 起:晨昏对举构建时间框架(1-3句)
  • 承:空间延展强化跋涉感(4-6句)
  • 转:人生顿悟形成转折(7句)
  • 合:自然与人世对比收束(8-9句)

# (2)修辞特征

  • 排比递进:"路迢迢,水迢迢"形成音节复沓
  • 数字对仗:"今日少年明日老"生命历程
  • 末句反差:山水永恒与人生憔悴的视觉化对比

# (3)思想内涵

通过"仕—跋涉—幻灭—超脱"四重境界,揭示元代知识分子在科举恢复后的集体焦虑。据《青楼集》记载,任昱晚年隐居吴山,此曲可视为其人生总结。

五、历史背景

1.科举环境

1315年元仁宗重启科举,但实行"等人制"人(任昱属此)录取率不足5%,造成特殊时代压抑感。

2.曲体演变

《山坡羊》原为民间曲调,元代文人将其雅化。任昱此作保留俚语"那个"口语词,体现元曲"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质。

3.创作年代

从"功名尽在长安道"应作于至正年间(1341-1368),此时元廷已腐败不堪,文人普遍产生幻灭感。

六、延伸解读

1.比较文学视角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相比,同写羁旅但视角不同:马作为北人写漂泊,任作为南人写求仕,共同构成元代文人的精神图谱。

2.音乐性分析

据《九宫大成谱》记载,本调末句"人,憔悴了"用"仄平仄"唱法,通过声调下沉强化无奈情绪。

3.后世影响

明代陈铎《滑稽余韵》中多有效仿此曲批判现实的创作,形成文学史上的"山坡羊现象"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