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其雷》
出自《诗经·召南》,作者佚名(先秦民间集体创作)
原文: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
1.殷(yǐn):象声词,形容雷声震荡。《毛传》:"雷声也"
2.阳:山南为阳,此处指南山向阳面
3.何斯违斯:前"斯"指代君子,后"斯"指此地,意为"为何离开这里"4.莫敢或遑:不敢稍有闲暇,"遑"闲暇
5.振振:忠厚诚实貌,《尔雅》释为"也
雷声隆隆震天响,回荡在南山东麓。
夫君为何离家去?不敢稍歇勤公务。
忠厚勤勉的君子啊,快归来吧快归来!
雷声隆隆震天响,回荡在南山之畔。
夫君为何离家去?不敢停歇忙不断。
忠厚勤勉的君子啊,快归来吧快归来!
雷声隆隆震天响,回荡在南山脚下。
夫君为何离家去?不敢安居责任大。
忠厚勤勉的君子啊,快归来吧快归来!
---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手法,仅变换"阳/侧/下"遑/息/处"等字,通过空间位移(南山不同方位)和时间延续(从不敢闲暇到不敢休息、不敢安居),强化思念的递进感
雷声既是环境描写,更是心理投射:
"莫敢或遑"体现周代"君子役于王事"的社会规范,而"哉归哉"的反复呼唤,揭示了家庭伦理与政治义务的冲突
---
《召南》为周初召公奭统治地区的民歌,南山(终南山)是周代贵族田猎、祭祀的重要场所,雷雨频发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诗歌意象选择
诗中君子"遑息"西周"国人"阶层需承担兵役、劳役的社会现实,《周礼·地官》载"起徒役,毋过家一人"可互为印证
女性创作者通过雷雨意象委婉表达思念,符合《诗经》"文谲谏",与《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形成南北呼应
---
1.与《小雅·采薇》对比
同写征人未归,但《采薇》侧重战争残酷("迟迟,载渴载饥"本诗强调公务责任,体现"二南"温和敦厚的风格差异
2.后世化用案例
---
1.主人公身份之争
2."振"分歧
---
1.成语溯源
"夜在公"《召南·采蘩》)与本诗共同构成周人公务伦理的语料库
2.当代启示
诗中公务与家庭的矛盾,仍为现代人提供反思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古典范本
3.国际传播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本将"其雷"译为" Thunder Rolls"准确传递音义双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