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梦李白·其二》为杜甫组诗中的第二首,与第一首共同构成完整的抒情体系。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作以沉郁顿挫、心系苍生著称。
创作背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听闻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而作。
---
原文:
```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结构特点:全诗以“梦前—梦中—梦后”为线索,前四句写梦因,中六句写梦境,末四句抒梦慨。
---
关键词注释:
白话译文:
天上浮云终日飘荡,故友却久未归来。连续三夜梦中相见,情谊深厚如睹真容。梦中你总匆匆告别,叹道相见艰难。江湖险恶风波不断,唯恐行船倾覆。你出门时搔弄白发,似愧对平生壮志。京城满眼达官显贵,唯独你形容枯槁。谁说天道公平无欺?暮年反受牵连。纵有千秋盛名,不过身后虚妄。
---
艺术手法:
1.意象对比:以“浮云”喻李白漂泊,以“冠盖”讽权贵,强化悲剧性。
2.细节白描:“搔白首”“局促”等动作刻画,使梦境具象化。
3.虚实相生:现实中的担忧与梦境的交织,深化情感张力。
情感内核:
---
李杜友谊的独特性:
不同于寻常文人交往,杜甫通过《梦李白二首》建立“形离神合”的抒情范式,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知识分子命运的集体观照。
诗歌史地位:
此诗开创“记梦怀人”题材的新高度,清代仇兆鳌评其“至性至情,非至文不能达”,成为后世解读李杜关系的关键文本。
现实启示:
诗中“寂寞身后事”的慨叹,警示当代人关注天才的生存困境,反思功利主义对文化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