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猗嗟(《诗经·齐风》第十一篇)
作者:无名氏(西周至春秋时期民间采集)
原文: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
1.猗嗟:叹词,相当于""哎呀"2.昌:健壮美好貌
3.颀而长:身材高大挺拔
4.抑若扬:额头饱满宽阔
5.趋跄:快步行走的仪态
6.射侯:箭靶(侯:皮革制靶心)
7.四矢反:四箭皆中靶心同一位置
---
(第一节)
多么俊朗的青年啊,身材修长挺拔。额头方正饱满,双目炯炯有神。步履矫健从容,射术精湛绝伦。
(第二节)
多么出众的青年啊,眼眸清澈明亮。礼仪修养完备,终日练习射靶。箭无虚发中的,不愧我国贤甥。
(第三节)
多么英武的青年啊,眉目清秀俊朗。舞姿合乎节拍,箭矢穿透靶心。连发四箭同孔,堪当卫国重任。
---
全诗塑造了符合周代贵族理想的"君子"形象:
---
1.创作时期:
据《毛诗序》考为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世纪),反映齐国尚武传统与"射礼"
2.政治隐喻:
3.礼制反映:
诗中"终日射侯"《周礼·保氏》"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记载
---
1.人物所指:
2.文本差异:
今本"不出正兮"战国楚简中作"不逝正兮"训诂分歧
3.文化密码:
"矢反兮"可能隐含早期箭术竞赛的评分规则
---
1.文学传承:
开创"君子-射艺-威仪"的书写传统,影响《左传》人物描写
2.美学价值:
确立"神兼备"描写范式,为后世《洛神赋》等作品提供范式
3.现代解读:
当代学者多从身体史角度,分析诗中反映的周代男性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