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2     共 2525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庆宣和

【作者】张可久(元)

【原文】

云影天光乍有无,

老树扶疏。

万柄高荷小西湖。

听雨,听雨。

二、注释详析

1.云影天光

指云层缝隙透射的日光,体现江南瞬息万变的天气特征。"乍有无"三字精准捕捉光影流转的动态美。

2.老树扶疏

"扶疏"《韩非子·扬权》,形容枝叶茂盛错落,暗示池亭历史悠久的生态环境。

3.小西湖

非实指杭州西湖,而是对毛氏私家园林水景的艺术化比拟,反映元代文人"壶中天地"造园理念。

三、白话译文

忽明忽暗的云隙透下天光,

古树枝叶参差伸展。

万株挺拔的荷茎构成微型西湖胜景。

静坐聆听——

那雨打荷叶的韵律声声。

四、文学赏析

(一)结构艺术

1. 全曲24字呈现"—分—总"结构:

  • 首句宏观写天象(视觉)
  • 中二句聚焦地面景观(空间)
  • 末三字重复形成听觉闭环(通感)

(二)审美特质

1.简约美学

通过"树/高荷"垂直构图与"听雨"声景叠加,实现"幅千里"审美效果。

2.文人趣味

"雨"典故可追溯至李商隐《宿骆氏亭》"得枯荷听雨声"遗民文人寄情自然的隐逸心态。

五、历史背景

(一)创作年代考据

据《全元散曲》记载,此曲应作于张可久晚年(约1330-1340年),时值元顺帝时期,作者屡试不第后长期担任路吏等微职,借园林题材抒发仕隐矛盾。

(二)毛氏池亭地理位置

现代学者考证认为其址应在杭州清波门附近,与同时期诗人鲜于枢《困学斋杂录》记载的"毛氏园"位置吻合,属元代江南私家园林典型代表。

六、延伸解读

1.曲牌特殊性

"宣和"北曲双调少见小令,全曲五句两韵,张可久改造为三句一叠的变体,体现元曲格律创新。

2.比较文学视角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并列元代"微型写景双璧"重空间跳跃,后者擅时间凝滞。

七、学术争议

1. "万柄高荷"是否夸张:

据元代《营造法式》记载,江南私园荷池最大不过三亩,此处应为艺术夸张手法。

2. 末句重复的修辞目的:

台湾学者黄丽贞认为表现雨声连绵,大陆学者吴国钦则解读为仕途困顿的心理回声。

八、文化影响

1. 清代《四库全书》将其收入"曲类"代表作

2. 现代苏州网师园"春簃"景题即化用此曲意境

3. 2020年杭州宋城景区复原"氏池亭"景观项目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庆东原》-- 白朴 | ·下一条:《得胜乐》-- 白朴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