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
1.烝民:众民。"烝"众多之意
2.秉彝:持守常道。"彝"指常理法则
3.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樊国国君
4.缵戎祖考:继承先祖功业。"缵"继承
5.衮职有阙:帝王服饰有缺损,喻朝政疏漏
(逐章翻译)
第一章:
上天生养众民,万物皆有法则。人民秉持常性,崇尚美好德行。上天监察周朝,光明降临下土。保佑这位天子,降生贤臣山甫。
第六章:
人们常说德行轻如羽毛,却少有人能高举。我暗自思量,唯有仲山甫能做到。虽心向往之却难相助。君王若有缺失,唯靠山甫弥补。
1.创作年代: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
2.政治语境:反映"宣王中兴"时期整顿吏治的需求
3.作者考据:末章"吉甫作诵"尹吉甫,但全文应为乐官集体创作
1.哲学价值:
首章"物有则"被宋代朱熹引申为"理一分殊"的理学命题
2.文化影响:
"柔嘉维则"成为后世形容贤臣的固定表述,见于《贞观政要》等典籍
3.现代启示:
诗中"夙夜匪解"勤政精神与当代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跨时空呼应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