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1     共 2526 浏览

一、原词呈现

曲牌名:小桃红(越调)

作者:盍西村(元代散曲家)

原文

```

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

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

二、注释与译文

注释

1.蓼花洲:长满蓼花的水中陆地,蓼为水生草本植物

2.玻璃皱:比喻平静水面被船划开的波纹如玻璃碎裂

3.乱云不收:化用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白话译文

杨柳堤岸旁的蓼花沙洲,溪山景色清丽可人。

暮色中烟波浩渺,凉意渐起时,捕鱼小船划破如镜湖面。

散乱的云霞未褪,落日余晖点染,整个洞庭湖浸满秋意。

三、艺术赏析

1. 构图技法

  • 空间层次:近景(堤岸蓼花)、中景(捕鱼舟)、远景(云霞洞庭)三重空间递进
  • 色彩运用:绿杨/红蓼的明艳对比,与残霞/秋水的暖冷色调交融

2. 修辞特色

  • 通感比喻:"玻璃皱"触觉(凉意)与视觉(波纹)互通
  • 动态捕捉:"冲开"赋予静态画面强烈动势

3. 情感表达

通过"可爱"妆就"等主观评价词,体现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符合元代文人"抑下僚,寄情山水"的创作心理。

四、历史背景

1. 创作年代考据

据《全元散曲》记载,此曲应作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时值元朝废除科举,文人多转向散曲创作。

2. 地理特征印证

"洞庭秋"描写与元代江浙行省水域特征吻合,盍西村曾任嘉兴路吏,熟悉江南水文。

3. 文学流派影响

继承马致远"潇湘八景"组曲传统,属"丽派"曲代表作,区别于关汉卿的俚俗风格。

五、延伸解读

1. 哲学意蕴

  • "云不收"喻世事无常
  • "捕鱼舟"象征文人寻找精神出路

2. 后世评价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如清风爽籁"学者任讷认为此曲"开明代南曲婉约之风"

3. 比较研究

与白朴《天净沙·秋》对比:

- 同写秋景,盍作重光影变化,白作重意象叠加

- 盍西村用文人雅语,白朴采民间口语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