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5     共 2523 浏览

一、诗文基本信息

标题:《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约715-770年),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岑"其诗以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描写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著称。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创作背景

1.时间地点:天宝八载(749年),岑参首次西行出塞赴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任职途中。

2.历史语境:唐代文人普遍怀有"功名只向马上取"抱负,岑参此次远行既为建功立业,亦为报效国家。

3.事件缘起:诗人在西域古道偶遇返京使者,因无书写工具,遂托其口传家书。

三、注释与译文

  • 关键词解析
  • "龙钟"形容泪水沾湿衣袖的狼狈状,非指老态。
  • "君":唐代口语,"托您"。

-白话译文

东望故乡长路迢迢,涕泪纵横浸透双袖。

马上偶遇没有纸笔,唯有托您捎句平安。

四、诗歌赏析

#1. 结构分析

  • 起承转合
  • 起句(首联)以空间阻隔奠定思乡基调;
  • 承句(次联)通过泪湿衣袖强化情感张力;
  • 转句(三联)突发性事件打破抒情节奏;
  • 合句(末联)以"报平安"情感升华。

#2. 艺术特色

  • 矛盾张力

    "无纸笔"窘迫与"平安"的急迫形成戏剧性冲突,体现边塞军人的铁骨柔情。

  • 意象运用

    ""与"龙钟"构成空间与情感的复合隐喻。

#3. 情感内核

  • 双重性:既有"万里奉王事"壮志,又有"为妻子谋"的愧疚。
  • 典型性:浓缩盛唐文人"国难以两全"的普遍困境。

五、扩展说明

1.文学史地位

该诗被收入《唐诗三百首》,代表盛唐边塞诗"健含婀娜"学特征。

2.比较研究

  • 与高适《燕歌行》相比,更侧重个体情感的真实流露;
  • 与王维《渭城曲》相较,少了几分缠绵,多了几分英气。

3.现代启示

诗中"语报平安"的朴素诉求,至今仍是跨时空的情感共鸣点。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