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宋】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貂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
1.寒眼乱空阔:萧瑟秋景使视野中的空旷天地显得杂乱
2.特上最高楼:特意登临多景楼(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名胜)
3.龙鱼悲啸:化用《诗经·小雅》"潜在渊"典故,暗喻志士压抑
4.分冷入貂裘:寒气穿透华贵衣物,暗示境遇落魄
秋色苍茫扰乱视野,羁旅愁绪胜过寒秋。强饮烈酒激发诗兴,独登多景楼极目远眺。江山如画在云雾间舒展,仿佛听见鱼龙悲鸣应和,竟忘却作诗的忧愁。寒风白露肆意欺客,刺骨冰凉渗入衣裘。
猛然清醒顿生感慨,遥望中原故土。可叹报国无门,徒然白发丛生。平生豪情壮志,只换来如今憔悴,晚年该如何自处?且将满腔心事,托付江月与沙鸥。
---
1.双片递进:上片写登楼所见秋景,下片抒家国情怀,符合"景下情"的经典词牌结构
2.意象转换:从"江山图画"的视觉意象,到"鱼悲啸"的听觉联想,最终归于"月沙鸥"的禅意收束
全词呈现"景→生情→感怀→超脱"的情感曲线,末尾"月沙鸥"的意象既体现道家出世思想,又暗含对现实的无奈回避。
---
据《全宋词》记载,此词应作于开禧北伐(1206年)前夕,时年杨炎正约60岁。当时韩侂胄主战派掌权,但词人因长期沉沦下僚(仅任县丞等微职),对北伐前景充满悲观预期。
作为镇江军事要塞的观景台,该楼在宋代诗词中常承载家国之思。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亦在此抒写"曜戈甲"壮怀,与杨词形成时代呼应。
作为杨万里族弟(一说堂侄),其词风兼具"斋体"清新与辛派词人的沉郁。本词中"一分头"嘲,与其科举屡试不第(42岁才中进士)的经历密切相关。
---
1.辛派词风影响:下片"生意气作憔悴"的直抒胸臆,可见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悲愤笔法
2.地理意象比较:与岳飞《满江红》"凭栏处"辛弃疾《永遇乐》"北固亭"共同构成南宋"登临词"主题谱系
3.版本差异说明:现存《西樵语业》刻本中"特上最高楼"一句另有"试上"版本,体现不同编者的意境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