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与原文
《诗经·郑风·遵大路》
作者:无名氏(先秦)
原文: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
词语注释
1.遵:沿行。《毛传》释为“循”
2.掺(shǎn):执持。王引之考为“纤”之假借,表牵挽之意
3.祛(qū):袖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袂末”
4.寁(zǎn):速绝。郑玄笺注“速去”之义
5.魗(chǒu):同“丑”,表厌弃
---
白话译文
(采用递进式双版本呈现)
直译版:
沿着大路前行啊,紧拽你的袖口。莫要厌弃我啊,勿速绝旧情!
沿着大路前行啊,紧握你的双手。莫要嫌我丑啊,勿速断恩好!
意译版:
古道漫漫君将行,妾牵衣袂泪沾襟。昔日情分请珍重,莫因新欢忘故人。
长路迢迢君欲去,妾挽手掌语凝噎。容颜虽陋心犹赤,莫负当年誓约深。
---
诗歌赏析
# 1.叙事结构
- 复沓章法:两章仅替换“祛/手”“恶/魗”“故/好”三组词,强化哀恳情绪
- 镜头语言:通过“执祛”“握手”特写,塑造动态离别场景
# 2.情感内核
- 卑微中的尊严:弃妇虽处弱势,仍以“故”“好”强调道德约束
- 春秋婚恋观折射:反映先秦“七出”制度下女性生存焦虑
# 3.艺术特色
- 比兴手法:“大路”既实指驿道,亦隐喻人生分岔
- 人称转换:第二人称“子”直指对象,增强代入感
---
历史背景
1.郑国政局
- 创作于郑庄公后期(前743-前701年),时值“君子去之”的政乱阶段
- 《毛诗序》认为系“庄公失道”导致社会伦理崩坏的写照
2.文化语境
- 郑地商业发达,男女交往相对自由,但礼教约束仍存
- 与《郑风·褰裳》等共同构成先秦婚恋诗群像
---
学术争议
1.主题分歧
- 弃妇说(主流):朱熹《诗集传》指为“淫妇见弃”
- 外交说:今人考据或为郑国使臣挽留盟国贵宾之辞
- 政治隐喻说:清儒方玉润解读为“贤者去国”的讽喻
2.文字考辨
- “寁”字存异:《韩诗》作“捷”,训“接续”;王肃释“速”
- “魗”字演变:战国楚简写作“嬦”,体现字形流变
---
文学影响
1. 后世化用:
- 汉乐府《有所思》“拉杂摧烧之”承袭其决绝意象
- 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借鉴衣饰细节描写
2. 现代阐释:
- 闻一多《风诗类钞》归入“婚姻怨刺诗”
- 日本学者白川静解为“路祭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