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元曲 > 《满庭芳·山中杂兴》-- 张可久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元曲 > 《满庭芳·山中杂兴》-- 张可久
	曲牌名:满庭芳(中吕宫)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后)
原文:
> 人生可怜
> 流光一瞬
> 华表千年
> 江山好处追游遍
> 古意萧然
> 琵琶恨青衫乐天
> 洞箫寒赤壁坡仙
> 尘外景
> 壶中天
> 兴飘然
> 不比五陵豪杰
> 不访四皓神仙
重点词汇注释:
1.华表千年:典出《搜神记》丁令威化鹤归辽,喻时光飞逝
2.青衫乐天:白居易《琵琶行》"州司马青衫湿"的化用
3.赤壁坡仙:苏轼《赤壁赋》中"有吹洞箫者"的典故
4.五陵豪杰:汉代五陵地区的豪门子弟,代指世俗权贵
5.四皓神仙:商山四皓,秦汉隐士典范
白话译文:
人生短暂如流光飞逝,而历史遗迹却矗立千年。踏遍江山胜景后,只觉古意苍茫。白居易曾因琵琶声湿透青衫,苏轼在赤壁听箫声感悟人生。这超脱尘世的美景,恰似壶中天地令人飘然忘机,既不效仿权贵的骄奢,也不追寻隐士的遁世。
1. 时空对照艺术
上阕"流光一瞬""表千年"强烈对比,通过个人生命与历史遗存的张力,展现元代文人典型的历史虚无感。
2. 典故层叠技法
连续使用白居易、苏轼两个文学典故,形成"贬谪文人"意象链,暗示作者对仕隐矛盾的态度。
3. 散曲音乐性
"然"仙""闭口韵的反复出现,配合"吕宫"宫调特性,营造出空灵悠远的听觉效果。
4. 隐逸思想表达
末句"...不访..."重否定,实质是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既非世俗沉沦,亦非彻底避世。
1. 创作年代推定
据《张小山乐府》收录顺序及"古意萧然"的表述,应作于张可久晚年(约1330-1340),时值元顺帝朝政治腐败加剧时期。
2. 元代文化语境
曲中"琵琶恨"箫寒"意象选择,折射出元代汉族文人对前朝文化的集体追忆,符合"儒十丐"社会地位下的普遍心态。
3. 山水散曲流变
此作代表元代后期散曲"化"倾向,相较于早期关汉卿的俚俗风格,更注重意境营造与文人雅趣。
4. 版本校勘说明
现存最早见于明代《乐府群玉》,"兴飘然"一句在《太平乐府》中作"醉飘然"差异反映明代编撰者对隐逸主题的强化。
该作品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构成元曲"隐逸"主题的双璧,但张可久更侧重历史感的融入。现代研究者常将其与倪瓒山水画并观,视为元代"逸品美学"文学呈现。
 
	   9月20日
 9月20日   3330 浏览
 3330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1593 浏览
 1593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3299 浏览
 3299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457 浏览
 2457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47 浏览
 2347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16 浏览
 2316 浏览 
	   9月11日
 9月11日   1274 浏览
 1274 浏览 
	   9月7日
 9月7日   3716 浏览
 3716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