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
篇名释义
"清"二字中:"维"为句首助词,无实义;""政治清明,引申为典章制度的肃穆庄严。篇名高度概括周文王时期礼乐制度的纯粹性。
作者考据
属《周颂》第五篇,创作年代约为西周早期(前1046-前771年),作者应为周王室祭祀乐官,具体姓名失传。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系周公制礼作乐时所作。
1.维清缉熙
2.文王之典
- 典:法典制度(《周礼·天官》注:",常也"),特指文王时期创制的礼乐典章
3.肇禋
(分两种版本呈现)
学术直译版:
那些清明延续光明的典章,是文王制定的法则。从开始祭祀天神,到现在获得成功,这都是周朝的祥瑞。
文学意译版:
肃穆光明的礼乐典制,源自文王的圣明创立。自那祭天仪式的肇始,终成就周室伟业,这正是王朝的永恒吉兆。
结构特征
全篇仅五句十八字,是《诗经》中最短篇目之一。采用"总-分-总":
1. 总起(维清缉熙)
2. 核心叙事(文王之典/肇禋)
3. 升华主题(维周之祯)
艺术手法
创作背景
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克商后举行"于周庙"的禋祭,此篇可能为此仪式乐歌。青铜器铭文显示,西周早期特别强调文王制度的正统性。
政治隐喻
1.与《尚书》呼应
同《洛诰》"肇称殷礼"商周制度对比,凸显周礼革新性。
2.后世影响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观乐时评价:"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视为对本篇的早期阐释。
1.主旨分歧
2.断句争议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主张"禋迄用有成"为一句,表示祭祀的持续性;王国维则据甲骨文考证应作"肇禋,迄用有成"。
现代传承
1. 陕西岐山周公庙仍存相关祭祀乐舞
2. "熙"成为韩国景福宫主要殿阁名称(源自《诗经》朝鲜王朝刻本)
3. 清华大学校训"不息,厚德载物""维清"精神存在哲学关联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