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8     共 2527 浏览

一、诗文概述

# 1. 标题溯源

《列女操》属乐府琴曲歌辞,"操"古代琴曲体裁,多表现坚守节操之意。西汉刘向《列女传》开先河后,该题材逐渐成为礼教载体。孟郊此诗虽沿用传统框架,却在简练笔法中暗藏复杂伦理观。

# 2.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5),字东野,中唐"苦吟派"。其诗以"瘦"著称,多写民间疾苦,此诗却呈现特殊的思想矛盾——既继承《游子吟》的伦理温情,又显露封建伦理的严苛面。

二、原文与注释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

1.意象注解

  • 梧桐:传说雌雄异株(实际同株),象征夫妻偕老
  • 鸳鸯:传统忠贞意象,《诗经》已有"于飞"典
  • 古井水:后衍生为成语"古井"绝对贞静

2.争议字词

  • "殉夫"的"贵":体现封建价值观的争议核心,清人评"一字刺目"
  • "古"通""各版本差异,宋刻本多作""明清始见""

三、白话译文

梧树桐枝相守终生,鸳鸯鸟从不相离独活。

贞烈女子以殉夫为荣,舍弃生命方显节操。

誓言永不泛起情感波澜,我心如千年古井止水。

四、诗歌赏析

# 1. 结构艺术

  • 比兴手法:前两句自然物象铺垫,中两句伦理宣言转折,末两句心理特写收束,形成"物-理-情"递进
  • 矛盾张力:温情意象(梧桐/鸳鸯)与残酷要求(殉夫)并置,折射时代思想困境

# 2. 时代争议

  • 古代评价:明代高棅赞"精警异常"清代沈德潜列为《唐诗别裁》典范
  • 现代批判:鲁迅曾讽"教吃人"此诗被视为典型文本
  • 折中观点:学者陶今雁指出诗中可能寄托诗人"高耿介"的士人气节

# 3. 文学影响

  • 刘禹锡《竹枝词》"恨人心不如水"用末句意境
  • 李商隐《无题》"心莫共花争发"形成反向书写

五、扩展探究

# 1. 性别观念流变

对比西汉《列女传》原典(含才女、侠女等多元形象)与明清《烈女传》(强调殉节),可见此诗处于观念窄化的关键节点。孟郊时代(中唐)贞节观尚未极端化,诗中"夫"更近文学表达而非现实要求。

# 2. 诗人创作心理

结合孟郊生平:

  • 50岁任溧阳尉时迎母奉养,作《游子吟》
  • 仕途坎坷形成"寒"诗风

    此诗可能借烈女抒写自身"守道不移"的士人精神。

# 3. 文本比较

与同期元稹《遣悲怀》、白居易《妇人苦》对比,孟郊诗更重象征隐喻,而非现实描写,体现韩孟诗派"奇崛"特色。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