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5     共 2525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清江引

作者:张可久(元代)

原文

> 功名万里忙如燕,

> 斯文一脉微如线。

> 光阴寸隙流如电,

> 风霜两鬓白如练。

> 尽道便休官,

> 林下何曾见?

> 至今寂寞彭泽县。

---

二、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功名万里:化用《后汉书》"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暗指奔波仕途

2.斯文一脉:典出《论语》"天之将丧斯文也"指儒家文化传承

3.彭泽县:借陶渊明任彭泽令后归隐典故

# (白话译文)

人们为功名万里奔忙似春燕,

传统文化的延续微弱如细线。

时光如电光火石转瞬即逝,

两鬓风霜已雪白如素绢。

都说要辞官归隐,

可山林间何处真能遇见?

至今只有陶渊明的彭泽县依旧寂寞无言。

---

三、文学赏析

# 1. 艺术特色

  • 意象群构建:通过"燕"线"电"练"四个比喻形成时空张力
  • 反讽手法:"尽道便休官"与"林下何曾见"构成强烈反差
  • 用典密度:全曲28字包含3处典故,体现元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特征

# 2. 情感表达

  • 上阕四"如"字句:递进式展现知识分子在仕隐间的焦虑
  • 末句"寂寞彭泽县"以陶渊明暗喻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

四、历史背景探析

# 1. 元代文人处境

  • 科举中断78年(1234-1312),文人失去晋升通道
  • 张可久终生任低级吏职(路吏转首领官),本曲作于1308年任绍兴路吏时

# 2. 曲中社会批判

  • "斯文微如线"元初文化断层
  • "官"现象实为文人应对"九儒十丐"地位的生存策略

---

五、比较研究

# 1. 与马致远《秋思》对比

维度张可久本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时空观线性流逝(电/练)空间并置(枯藤老树)
隐逸主题质疑性表达审美化呈现

# 2. 后世影响

  • 明代陈铎《滑稽余韵》对此类"仕隐矛盾"的发展
  • 清人编《张小山小令》将此曲列为"江引"范本

---

六、学术争议

1.创作时间考:有学者根据"判"官职推断应作于1324年任桐庐典史期间

2."微如线":钱南扬主张指"文脉"任讷则认为暗讽元朝"吏道"

---

七、文化价值

1.思想史意义:记录元代汉族文人的集体精神困境

2.曲体创新:突破"清江引"传统艳情题材,开创批判现实新路径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