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创作时间:约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漫游宣城时期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注释] ""既指具体过往,亦隐喻政治理想破灭的岁月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注释] "忧"直指遭谗去京、抱负难伸的现实困境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注释] "秋雁"暗含离情,"酣高楼"豪放酒兴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注释] "蓬莱"指汉代东观藏书,"谢"即谢朓,双关楼名与诗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注释] "兴"突显超凡想象力,"明月"象征高洁追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注释] 千古名句,辩证展现无力感与反抗精神的交织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散发弄舟"道家避世思想,呼应《庄子》典故
```
首联(1-2句)
译文:逝去的昨日不可挽留,纷扰的今日徒增烦忧。
结构:开篇即用"弃我"乱我"强烈主谓倒装,形成情感爆发。
颔联(3-4句)
译文:迎着秋雁翱翔的万里长风,正该在高楼畅饮抒怀。
结构:突然转入开阔画面,实现从抑郁到豪放的急速转折。
颈联(5-6句)
译文:你的文章有建安风骨,我的诗如谢朓清新秀发。
结构:用"蓬莱-建安-小谢"的文学史坐标,完成对李云与自我的双重定位。
尾联(7-8句)
译文:人生若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发驾舟归隐江湖。
结构:以"抽刀断水"的哲理性比喻收束,体现李白式的人生解决方案。
1.时空压缩艺术
将"昨日-今日-明朝"链与"-青天-扁舟"的空间场并置,形成超现实张力。
2.典故嵌套系统
3.情感曲线特征
遵循"(1-2)→释放(3-4)→升华(5-6)→回落(7-8)"的波浪式推进,符合盛唐七古的典型抒情模式。
创作背景三重奏:
饯别对象考据:
校书叔云即李云,唐代宗室成员,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与李白多有诗文唱和。
1.与谢朓的审美传承
比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与李白此诗,可见从"霞散成绮"精致到"上青天"的雄浑的意象演变。
2.对后世影响
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明显承袭"弄扁舟"隐逸表达,但消解了李白的悲愤底色。
3.现代解读视角
存在主义视角下,"抽刀断水"理解为人类对抗荒诞的永恒姿态,具有跨文化共鸣。
需注意《文苑英华》本与《李太白全集》本的异文:
- "昨日之日"作"弃我去时"- "对此"作"此时"
- "览明月"作"揽明月"建议研究采用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为底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