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8     共 2527 浏览

一、诗歌本体信息

标题: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韦应物(737-792),中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世称"韦苏州"

创作年代:约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

体裁:五言古诗

二、原文呈现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三、字词注释

1.扬子:扬子津,今江苏扬州南部长江渡口

2.元大:名不详,"大"排行,"校书"秘书省校书郎官职

3.凄凄:悲伤貌,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4.泛泛:漂流不定,《楚辞·卜居》有"泛泛若水中之凫"

5.沿洄:顺流与逆流,《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演化

四、现代译文

怅然离开亲密友人,

孤舟漂入迷蒙江雾。

我这归向洛阳的游子,

最后听见广陵寺钟,望见岸边树。

今日在此分别,

未知何地再重逢。

人间事如浪里行舟,

顺逆起伏岂由人主?

五、文学赏析

(一)结构艺术

全诗八句四联,形成"-行程-感慨-哲理"递进结构。前两联实写江边送别场景,后两联虚写人生感悟,符合盛唐到中唐诗歌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轨迹。

(二)意象系统

1.听觉意象:"钟"以渐逝钟声强化别离之痛

2.视觉意象:"陵树"用《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

3.隐喻意象:"上舟"庄子"若不系之舟"哲学意蕴

(三)情感张力

通过三组对比营造苍茫意境:

  • 空间对比:扬子津(实)与洛阳(虚)
  • 时间对比:今朝(瞬)与何处(永)
  • 动静对比:行舟(动)与岸树(静)

六、历史背景

(一)安史之乱影响

诗中漂泊感折射中唐文人普遍心态。韦应物青年时曾任玄宗侍卫,经历盛唐崩塌,此诗作于其任滁州刺史期间,反映士人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二)大历诗风特征

同时期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卢纶《晚次鄂州》"湘愁鬓逢秋色"等作品,共同构成大历时期"飒萧瑟"的诗美范式。

七、比较阅读

1. 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比较:

  • 同:皆以景结情
  • 异:王诗清朗,韦诗沉郁

    2. 与柳宗元《渔翁》比较:

  • 同:皆含仕途失意情绪
  • 异:柳诗孤峭,韦诗平和

八、后世评价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苏州‘归棹’二语,足敌王孟半生"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五言绝唱,神韵独高"3.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认为:"唐转型期的典型文本"

九、文化衍生

1.书法艺术:元代赵孟頫曾楷书此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音乐改编:当代作曲家刘文金创作古筝曲《广陵钟韵》取材本诗

3.地理考证:扬州今建有"残钟广陵"文化主题公园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