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8     共 2527 浏览

一、诗文基本信息

作者:王昌龄(698-757),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与李白、高适等交游,尤擅七绝,被誉为"家夫子"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时值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期间,通过中秋赏月抒写对友人崔国辅的思念。

二、原文呈现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三、逐联注释

1.首联

  • "高卧"闲适仰卧
  • "斋":书斋雅称
  • "吐":新月初升之态

    *勾勒出文人雅士赏月的典型场景*

2.颔联

  • "演漾"月光流动貌
  • ""恬静之意

    *通过水木窗棂的光影变化展现月光动态美*

3.颈联

  • "苒苒"时光流逝
  • "澄澄"月光皎洁

    *由空间描写转向时间哲思*

4.尾联

  • "美人":喻指崔少府
  • "越吟"化用庄舄典故

    *点明怀人主旨*

四、现代译文

闲卧南斋掀开帘帷,恰见新月爬上屋檐。

清澈月光洒向林木,波光在窗间流转绵延。

圆缺轮回几度春秋,亘古月光见证变迁。

故友独坐清江之畔,今夜定在吟咏思乡诗篇。

千里相隔如何共赏?唯有兰杜芬芳随风相传。

五、文学赏析

1.意境建构

全诗以"月"核心意象,形成三重意境:

  • 物理层面:月光穿透水木窗棂的视觉画面
  • 时间层面:盈虚变化的宇宙观照
  • 情感层面:跨越空间的知己共鸣

2.艺术特色

  • 空间跳跃:从书斋到江畔的蒙太奇转换
  • 典故运用:暗引《楚辞》"美人香草"传统
  • 声韵处理:"澹"演漾"叠韵词强化韵律

3.情感表达

通过"如何"设问,将个人思念升华为:

  • 文人相惜的精神契合
  • 盛唐士子的普遍乡愁
  • 人类共通的时空怅惘

六、扩展解读

1.与同类作品比较

  • 较张九龄《望月怀远》更具叙事性
  • 比李白《静夜思》多了哲学沉思
  • 异于杜甫月夜诗的沉郁风格

2.文化意象溯源

  • "杜"象征:源自《离骚》的君子品格
  • "玩月":六朝以来的文人雅集习俗
  • "南斋"考据:唐代文人书斋的典型格局

3.后世影响

  • 苏轼"共婵娟"的意境来源
  • 成为后世"友"主题的范式之作
  • 日本汉诗集《怀风藻》可见模仿痕迹

七、学术争议

1. 关于"少府"三种说法:

  • 崔国辅说(傅璇琮考据)
  • 崔宗之说(闻一多推测)
  • 虚构人物说(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观点)

2. 创作时间争议:

  • 校书郎时期(727-729)
  • 贬龙标尉期间(748年后)

八、相关诗作推荐

1.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 崔国辅《怨词二首》

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