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昌龄(698-757),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与李白、高适等交游,尤擅七绝,被誉为"家夫子"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时值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期间,通过中秋赏月抒写对友人崔国辅的思念。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1.首联
*勾勒出文人雅士赏月的典型场景*
2.颔联
*通过水木窗棂的光影变化展现月光动态美*
3.颈联
*由空间描写转向时间哲思*
4.尾联
*点明怀人主旨*
闲卧南斋掀开帘帷,恰见新月爬上屋檐。
清澈月光洒向林木,波光在窗间流转绵延。
圆缺轮回几度春秋,亘古月光见证变迁。
故友独坐清江之畔,今夜定在吟咏思乡诗篇。
千里相隔如何共赏?唯有兰杜芬芳随风相传。
1.意境建构
全诗以"月"核心意象,形成三重意境:
2.艺术特色
3.情感表达
通过"如何"设问,将个人思念升华为:
1.与同类作品比较
2.文化意象溯源
3.后世影响
1. 关于"少府"三种说法:
2. 创作时间争议:
1.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 崔国辅《怨词二首》
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