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2     共 2525 浏览

一、诗文基础信息

标题:《瑶瑟怨》

作者: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花间词派代表诗人,与李商隐并称"李"其诗以秾艳细腻著称,尤擅描写闺怨题材。

二、原文呈现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三、字词注释

1.冰簟(diàn):凉席的美称,"冰"清凉质感

2.银床:镶嵌银饰的床榻,唐代贵族寝具

3.潇湘:潇水与湘江合流处,古典文学中常代指相思之地

4.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载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此处借指华美居所

四、白话译文

清凉的竹席铺陈在银饰床榻,

辗转难眠好梦终究难成。

澄澈夜空如水的碧蓝底色,

几缕夜云淡淡漂浮轻盈。

南飞雁群鸣叫着掠过天际,

渐渐消失在潇湘的远景。

唯有那高楼中的皎洁月光,

依然无声地洒落着清辉。

五、逐联赏析

首联"冰簟银床梦不成"

  • "冰簟"银床"冷色调意象群,奠定全诗孤寂基调
  • "不成"三字直指核心矛盾,暗示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次联"碧天如水夜云轻"

  • 转入环境描写,以"天"夜云"拓展空间维度
  • 比喻"如水"强化通透感,"轻"字体现云絮的动态美

第三联"雁声远过潇湘去"

  • 听觉意象"雁声"视觉意象"湘"形成通感
  • "远过"时空推移暗示思念的绵长

尾联"十二楼中月自明"

  • "月自明"的"自"字凸显物我分离的孤独感
  • 华美居所与内心空寂形成强烈反差

六、艺术特色

1.意象组合艺术:通过"簟-床-天-云-雁-楼-月"意象链,构建出立体时空

2.色彩运用:银白、碧蓝、月华的冷色调贯穿全篇

3.动静结合:静态的床榻楼阁与动态的飞雁流云形成对照

七、扩展解读

历史背景

此诗应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时温庭筠屡试不第,诗中"楼"或暗指科举考场,反映士子落第的怅惘。

文学传承

  • 承袭《诗经·关雎》"求之不得"的抒情传统
  • 与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形成晚唐闺怨诗双璧

文化象征

"瑶瑟"《楚辞》中为湘灵鼓瑟典故,本诗虽未直写乐器,但通过"过潇湘"意象完成隐喻转换。

八、后世评价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八字曲尽闺怨,不着一字而风流自见"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传恨,纯以神行"

3. 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此诗体现了"词造境之精微"###九、对比阅读

对比维度《瑶瑟怨》李商隐《无题》
抒情方式借景言情直抒胸臆
意象密度疏朗有致绵密繁复
情感基调含蓄怅惘炽烈执着

十、现代启示

1. 对当代诗歌创作中"白艺术"示范价值

2. 古典意象在现代歌词创作中的转化应用

3. 诗中描绘的孤独体验具有跨时代共鸣性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