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
“夜雨寄北”中“寄北”存在争议:一作“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因诗中“共剪西窗烛”的私密场景更符合夫妻对话语境;另一说“寄北”泛指北方亲友。标题浓缩时空关系——巴山夜雨(实景)与北方长安(思念指向),形成地理与情感的二元对立。
作者生平
李商隐(约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因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长期辗转幕府,此诗作于851年任职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期间。其诗风深情绵邈,善以意象隐喻复杂情感,《夜雨寄北》正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
---
原文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注释
1.巴山:泛指蜀地,今四川东部,地势险峻,多夜雨。
2.秋池:秋季池塘,雨水积聚象征愁绪蔓延。
3.共剪西窗烛:夫妻夜话的温馨场景,“剪烛”暗示长谈至烛芯结花。
4.却话:回溯谈论,体现时空交错的艺术构思。
---
白话译文
“你问我归期,我却无法确定;今夜巴山秋雨滂沱,池水涨满。何时才能与你相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那时再向你细诉今夜巴山雨中我的思念。”
结构特色
1.问答起笔:首句模拟书信对话,妻子问归期而诗人答“未有期”,凸显无奈。
2.情景交融:次句“夜雨涨秋池”既是实景,又隐喻愁思如池水泛滥。
3.时空跳跃:后两句从当下夜雨跳到想象中未来重逢,再回溯今夜,形成“现在—未来—现在”的环形结构。
---
1. 意象运用
2. 情感表达
3. 历史争议
创作时其妻王氏可能已逝,故有学者认为寄赠对象为友人,但诗中私语化表达更倾向“寄内”。
---
1. 与同类诗作对比
2. 后世影响
3. 文化符号意义
“巴山夜雨”成为羁旅乡愁的代名词,2023年重庆文旅局曾以此为主题策划灯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