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0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

标题解析

“夜雨寄北”中“寄北”存在争议:一作“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因诗中“共剪西窗烛”的私密场景更符合夫妻对话语境;另一说“寄北”泛指北方亲友。标题浓缩时空关系——巴山夜雨(实景)与北方长安(思念指向),形成地理与情感的二元对立。

作者生平

李商隐(约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因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长期辗转幕府,此诗作于851年任职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期间。其诗风深情绵邈,善以意象隐喻复杂情感,《夜雨寄北》正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

---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注释

1.巴山:泛指蜀地,今四川东部,地势险峻,多夜雨。

2.秋池:秋季池塘,雨水积聚象征愁绪蔓延。

3.共剪西窗烛:夫妻夜话的温馨场景,“剪烛”暗示长谈至烛芯结花。

4.却话:回溯谈论,体现时空交错的艺术构思。

---

三、译文与结构分析

白话译文

“你问我归期,我却无法确定;今夜巴山秋雨滂沱,池水涨满。何时才能与你相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那时再向你细诉今夜巴山雨中我的思念。”

结构特色

1.问答起笔:首句模拟书信对话,妻子问归期而诗人答“未有期”,凸显无奈。

2.情景交融:次句“夜雨涨秋池”既是实景,又隐喻愁思如池水泛滥。

3.时空跳跃:后两句从当下夜雨跳到想象中未来重逢,再回溯今夜,形成“现在—未来—现在”的环形结构。

---

四、艺术赏析

1. 意象运用

  • 夜雨:连绵雨声强化孤寂感,与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异曲同工。
  • 秋池:“秋”字点明季节萧瑟,“涨”字动态化愁绪积累过程。
  • 烛光:温暖意象反衬当下凄凉,未来团聚的幻想更显现实残酷。

2. 情感表达

  • 双重孤独:地理阻隔(巴山与长安)与心灵空虚(无人共话)交织。
  • 含蓄隽永:未直抒思念,而通过“剪烛”“话雨”的日常细节传递深情。

3. 历史争议

创作时其妻王氏可能已逝,故有学者认为寄赠对象为友人,但诗中私语化表达更倾向“寄内”。

---

五、扩展说明

1. 与同类诗作对比

  • 对比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李诗更重夫妻私语场景。
  • 与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相比,李商隐以未来欢聚反衬当下,愁绪更显绵长。

2. 后世影响

  • 现代诗人仿写中常见“雨”“烛”意象重构,如“离人的思念,像红烛芯子刚剪去又长出”。
  • 该诗被收入语文教材,作为“情景交融”的古典诗歌范本。

3. 文化符号意义

“巴山夜雨”成为羁旅乡愁的代名词,2023年重庆文旅局曾以此为主题策划灯光秀。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