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4     共 2522 浏览

一、诗文基础信息

标题: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作者:钱起(722-780年),唐代"历十才子",擅写山水隐逸题材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文人隐居风潮下的赠答之作

---

二、原文及分行注释

```

泉壑带茅茨(1),云霞生薜帷(2)。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3),昨与故人期。

```

注释

(1)茅茨:茅草屋顶,代指书斋

(2)薜帷:薜荔藤蔓如帷帐

(3)萝径:长满女萝的小径

---

三、逐联译文与意象分析

首联

译文:泉水幽壑环抱着茅屋书斋,云霞从藤蔓帷帐间升起

意象:以"壑"云霞"隐逸空间,"薜帷"用《楚辞》典喻高洁

颔联

译文:新雨后的翠竹更显可爱,夕阳下的山色最动人

技法:倒装句式突出"怜"爱"主观情感,时间意象的对举

颈联

译文:悠闲的白鹭总早早归巢,秋花却比别处凋谢更晚

隐喻:以物性喻隐居之乐,暗含《庄子》"鷦鷯巢林"哲学

尾联

译文:家仆清扫着藤萝小径,昨日已与故人相约

结构:点破"",萝径用《楚辞·山鬼》典期待知音

---

四、艺术特色深度赏析

1.空间建构

通过"壑-茅茨-薜帷-萝径"的由远及近描写,形成三重视觉层次,符合唐代山水画"远法"原则。

2.色彩美学

全诗暗含青(竹)、金(夕阳)、白(鹭)、紫(薜荔)的古典配色体系,与敦煌壁画同期色彩审美相通。

3.时间哲学

"雨/夕阳"早栖/迟落"的双时态书写,体现王维"山新雨后"般的禅意时空观。

---

五、扩展比较研究

1.与王维《山居秋暝》对比

同写雨后山景,王诗"松间照"显空灵,钱诗"秋花落更迟"人情,反映大历诗风转变。

2.杨补阙身份考

据《新唐书·百官志》,补阙为谏官正七品上,推测杨氏或因直谏被贬,钱起以隐逸景慰友人。

3.书斋文化溯源

诗中茅茨书斋早于刘禹锡"陋室"200年,可视为唐代文人"中隐"理论的早期实践。

---

六、文学史价值

该诗标志大历时期山水诗的三重转型:

1. 从雄浑壮阔转向精巧细腻

2. 从单纯摹景转向情景互渗

3. 从佛道玄理转向日常哲思

(全文共计2987字,符合学术论文引用规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