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四月
作者:无名氏(《诗经》集体创作)
原文: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穀?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
1.徂暑:进入暑热,"徂"往
2.腓(féi):草木枯萎,通"痱"
3.瘼(mò):病痛,引申为苦难
4.侯栗侯梅:"侯"为语助词,栗树与梅树
5.构祸:遭遇祸患
6.杞桋(yí):枸杞和赤栜,两种灌木
---
夏历四月犹是初夏,六月便迎来酷暑。先祖既非外人,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离乱伤痛中何处是归宿?
寒冬凛冽狂风呼啸,众人皆安唯我独受荼毒。
山上本有繁花嘉木,栗梅却被摧残不知缘由。
看那泉水时清时浊,我却日日遭祸怎得善终?
长江汉水奔流不息,维系南国水系井然有序。鞠躬尽瘁为国效力,为何反遭冷遇?
非猛禽能翱翔九天,非大鱼可潜游深渊。
山间生蕨薇,洼地长杞桋。君子作此诗歌,只为倾诉哀伤。
---
1.结构艺术:
采用《诗经》典型重章叠句,以"夏-秋-冬"季更替构建时空框架,每段末句"宁忍予"爰其适归"我独何害"情感递进。
2.比兴手法:
3.情感张力:
"维以告哀"的收束,将个人哀伤升华为时代悲歌,开创后世"不遇"先河。
---
1.创作时期:
学界存在两说:
2.社会语境:
反映贵族阶层分化现象,"尽瘁以仕,宁莫我有"直指劳役制度的不公,与《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互文。
3.地理特征:
"南国之纪"佐证周代对江汉流域的实际控制,与《召南》《周南》地域特征呼应。
---
1.作者身份推定:
从"作歌"判断应为没落贵族,其精通物候知识(蕨薇生长季)与礼制(""祭祀),但政治地位边缘化。
2.比较文学视角:
3.现代启示:
生态批评视角下,"废为残贼"解构为早期环境破坏的文学记载,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对话。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