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7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

标题解析

""点明借居性质,"王昌龄隐居"指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隐居之所。标题以简练笔法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空背景与人物关系。

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风"清幽空灵"(《河岳英灵集》评语),现存57首诗中15首涉及隐逸主题,本诗为其代表作之一。

---

二、原文呈现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采用《全唐诗》卷144权威版本,无通假字异文)

---

三、逐联注释与白话译文

首联注释

  • "清溪"隐居地典型意象,喻高洁
  • "深不测":双关地理与精神境界
  • "孤云"陶渊明"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化用

译文

清冽的溪水流向幽深难测之处,隐居之地唯有孤云相伴。

颔联注释

  • "松际":松树间隙,突出空间层次
  • "君":拟人手法,月光专为王昌龄而留

译文

松枝间漏下朦胧月影,清澈的光辉仿佛专为你而倾洒。

(中略三、四联详细解析)

---

四、文学赏析

1. 空间建构艺术

纵向:溪流(下)-孤云(中)-松月(上)构成三维空间

横向:茅亭(人造)-药院(自然)形成人文与自然的对话

2. 隐逸思想表达

  • "谢时"典出《庄子·天地》"谢仁义"
  • "鹤"象征道教仙缘,反映盛唐隐逸风尚

3. 情感张力

表面写景实则寄情:

  •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前六句)
  • 自身归隐的决心(末联转折)

---

五、扩展说明

1. 诗史坐标

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期间(约748年),常建以此诗完成"精神造访"开创唐代"壁诗"新范式。

2. 比较阅读

与王维《山居秋暝》对比:

  • 同:皆用"溪"明月"意象
  • 异:常诗重道教气息,王诗显禅理趣味

3. 后世影响

明代钟惺《唐诗归》评:"寂中自有生气"评价成为后世解读本诗的重要参照。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