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1     共 2524 浏览

一、原作呈现

曲牌名:越调·小桃红

作者:元代 张可久

原文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二、注释精解

1.豆花凉:指农历八月"豆花雨"时节,《荆楚岁时记》载"雨谓之豆花雨"凉字既写气温更抒心境。

2.平山:扬州平山堂,欧阳修任太守时所建,为江南著名登临胜地。

3.鉴湖:绍兴镜湖,张可久青年时期与友人泛舟赏荷的旧游之地。

4.沧浪:语出《楚辞·渔父》,象征隐逸江湖的意向。

三、白话译文

满城萧瑟的秋雨浸凉了豆花,我独自倚靠平山堂栏杆远眺。眼前景象再不像当年鉴湖的盛景——那时荷花如锦缎铺展天际,采莲女的欢笑声萦绕荷塘。如今只见西风中雁阵南飞,清溪畔传来渔歌阵阵,真想让秋风将满腔憾恨吹散到这沧浪水中。

四、文学赏析

(一)结构艺术

全曲采用"-回忆-现实"段式结构:

1. 首句以"秋雨豆花"定下苍凉基调,平山堂视角确立空间坐标

2. 中间三句突转明快色调,用"云香"等密集意象再现鉴湖胜景

3. 末三句复归萧索,通过"行"渔唱"情绪闭环

(二)修辞特色

1.对比手法:昔日鉴湖"采莲人语"与当下"唱"形成热闹与孤寂的强烈反差

2.通感运用:"云香"视觉与嗅觉交融,强化记忆的鲜活度

3.典故化用:"沧浪"暗含《楚辞》渔父典故,表达归隐之志

五、创作背景

1.时空坐标:约作于作者晚年漂泊扬州期间(1330-1340年),时值元朝统治动荡期

2.个人境遇:张可久终生未获要职,此曲写于寄居权贵幕府时期,体现"鸟恋旧林"心态

3.文学传统:继承元散曲"由景入情"的创作范式,发展出"时空折叠"抒情技法

六、延伸解读

1.历史意象群

  • "豆花雨"承载农耕文明的时间感知
  • "采莲女"南朝乐府民歌传统

    2.文人精神史:曲中"恨"非个人怨怼,实为元代知识分子集体性的仕隐矛盾投射

    3.地域文化符号:鉴湖与平山堂的对照,暗含越文化(进取)与淮扬文化(闲适)的碰撞

七、后世评价

1.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誉其"如瑶天笙鹤,既清且新"

2. 现代学者指出该曲开创"思散曲"新范式,影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创作

3. 2024年入选"元曲"评选,获评"用最简语言构筑最丰盈的时空剧场"

附录:关联作品

1. 张可久同主题创作:《人月圆·山中书事》《殿前欢·客中》

2. 可比性阅读: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