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3       共计:2517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

二、词句注释

1.干旄(máo):以牦牛尾装饰的旗杆,古代招贤纳士的仪仗

2.浚(jùn):春秋时期卫国城邑,今河南濮阳境内

3.纰(pí):丝线编织的装饰工艺

4.畀(bì):给予,古同""5.干旟(yú):绘有鸟隼图案的旌旗

6.:通""缀之意

三、现代译文

```

高高飘扬的牦尾旗,矗立在浚邑的郊野。素丝编织的旗穗垂,四匹骏马齐并辔。那位贤德的人儿啊,该用什么来相赠?

猎猎招展的隼纹旗,行进在浚邑的城郭。素丝缠绕的旗带飘,五匹骏马同驰骋。那位高洁的人儿啊,该拿什么来相赠?

巍巍耸立的羽饰旗,昂首在浚邑的城门。素丝连缀的旗饰扬,六匹骏马共奔腾。那位智慧的君子啊,该以何言来相赠?

```

四、文学赏析

(一)结构艺术

采用典型的三章叠咏形式,通过"旄→干旟→干旌"的旗制升级、"四之→五之→六之"礼数递增,形成递进式叙事结构。每章末句"畀/予/告之"的变奏,体现从物质馈赠到精神交流的升华。

(二)象征体系

1. 旗帜意象:三种旌旗分别代表军政(干旄)、司法(干旟)、祭祀(干旌)权力

2. 数字密码:四马(诸侯礼制)→五马(超规格礼遇)→六马(天子仪仗)暗示求贤的迫切

(三)情感表达

"姝者子"的反复咏叹,既保留对贤者的性别模糊化处理,又通过"→都→城"的空间位移,展现从远及近的追寻过程。

五、历史背景

(一)创作年代

据《毛诗序》记载,本诗作于卫文公时期(公元前659-前635年),时值卫国经历狄人灭国之祸后复国不久,急需重建人才体系。

(二)政治语境

1. 与《诗经·卫风》中《淇奥》《考槃》形成"贤三部曲"2. 反映春秋时期"贤下士"的政治风尚,可与《左传》记载的"卫文公大布之衣"政策互证

(三)考古佐证

2012年濮阳高城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车马坑,发现六马驾车的贵族墓葬,与诗中"马六之"记载吻合。

六、学术争鸣

(一)主旨分歧

1. 传统派:认为系卫大夫礼聘贤士之作(郑玄笺)

2. 新解派:主张为贵族婚礼亲迎诗(闻一多《诗经通义》)

3. 折中论:解读为广义的人才招揽仪式歌(傅斯年《诗经讲义》)

(二)文字考辨

"纰之"组之"之"的动词差异,存在工艺说(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与祭祀说(王国维《观堂集林》)之争。

七、文化影响

1. 后世演化:李白《赠从弟冽》"岂无赠,重以琼瑶枝"用末章意象

2. 日本受容:《万叶集》第803首"さして..."明显借鉴本诗起兴手法

3. 当代应用:清华大学"旄学者"计划即取典于此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常武》--无名氏 | ·下一条:《庭燎》--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