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
"桐庐江"点明地理坐标(今浙江桐庐富春江段),"广陵旧游"创作动机(扬州故交)。唐代文人常以地名构建时空张力,此标题即典型范例。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终身未仕。其诗"清淡自然"(苏轼评语),本诗作于开元十七年(729)漫游吴越时期,反映其羁旅诗典型风格。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篇章结构
前四句写景:由听觉(猿啼、风声)到视觉(江流、孤舟),构建动态夜景;后四句抒情:通过地理位移(建德→维扬)强化思乡情感。
重点注释
现代汉语译文
暮色中山间猿啼惹人愁绪,
暗夜中青江湍急向东奔流。
风吹动两岸树叶沙沙作响,
月光笼罩着江心一叶孤舟。
建德终究不是我的故乡啊,
心中常忆扬州旧日同游。
且将这两行思乡的清泪,
遥遥寄向那东海之西的城楼。
意象系统
情感表达技法
1. 以景衬情:急流暗示心绪动荡,孤舟象征漂泊无依
2. 时空对照:建德(现时空间)与维扬(记忆空间)形成情感张力
3. 泪的意象:突破传统寄诗习俗,将抽象思念具象化
与同类作品对比
| 维度 | 本诗 | 王维《宿郑州》 |
|---|---|---|
| 夜景描写 | 动态声光组合 | 静态空间白描 |
| 思乡表达 | 直抒胸臆 | 借问讯间接表达 |
| 结构特征 | 前密后疏 | 均衡铺陈 |
文学史价值
标志盛唐山水诗转型:谢灵运式纯景物描写转向情景深度融合,为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奠定基础。
桐庐江与唐诗之路
作为钱塘江上游支流,桐庐江是唐代浙东诗路重要节点。严子陵钓台等古迹激发文人创作,与本诗形成互文的有刘长卿《送耿拾遗归上都》"带夕阳遥"扬州文化符号
"广陵"在盛唐是商业都会与文化中心,孟浩然另作《广陵别薛八》"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印证其扬州情结。
历代评点摘录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诗当以清幽闲淡求之,此作尤得夜舟神理"-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后半首写寄忆意,不烦言而自至"现代研究视角
近年学者关注诗中"吾土",认为反映唐代士人地域认同危机(参见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第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