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4 浏览

一、诗歌基本信息

标题: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唐代"五言长城"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诗人漂泊扬州时所作,吴公台为南朝古迹

二、原文及分行注释

古台摇落后,

△ 古台:南朝陈将吴明彻所筑弩台,后隋将杨素改建为"吴公台"

△ 摇落:典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双关历史兴衰与秋景

秋入望乡心。

△ 望乡:唐代文人普遍存在的羁旅情结

△ 句式倒装,应为"入心望乡"野寺来人少,

△ 野寺:呼应标题"寺"暗示禅院荒僻

云峰隔水深。

△ 云峰:扬州蜀冈山景

△ 隔水:古台临禅智寺河,今已淤塞

夕阳依旧垒,

△ 旧垒:指南朝军事遗迹

△ "依"拟人化表现历史沧桑感

寒磬满空林。

△ 寒磬:秋日清冷的寺院钟声

△ 满:声波在空林中回荡的通感修辞

惆怅南朝事,

△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均建都金陵(今南京)

长江独自今。

△ 末句以永恒长江反衬王朝短暂,体现"人世有代谢"的历史观

三、白话译文

深秋登上荒芜的吴公古台,

萧瑟秋景更添思乡愁怀。

野寺幽僻少有香客到访,

云雾缭绕的山峰隔水相望。

夕阳残照抚摸着旧时营垒,

清冷钟声在空林中久久回荡。

怅然追忆南朝兴亡旧事,

唯见长江奔流至今未改。

四、文学赏析

1.时空双重结构

  • 空间维度:由近及远(古台→野寺→云峰→长江)
  • 时间维度:现实秋景(摇落)→历史追忆(南朝)→永恒意象(长江)

2.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颔联"来/隔"少/深"疏密对比
  • 声韵设计:押""(心/深/林/今),闭口音强化压抑感
  • 意象组合:6个自然意象与4个人文意象交织

3.历史哲思

通过"古台-旧垒-南朝"意象链,完成从个体乡愁到历史沉思的升华,末句7字浓缩刘禹锡"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意境。

五、扩展说明

1.地理考据

吴公台遗址在今扬州西北槐泗镇,唐代属淮南道江都县,考古发现其台基残高约8米,与诗中"水深"记载相符。

2.比较阅读

  • 与杜甫《登高》对比:同写秋日登高,杜诗沉郁顿挫,刘诗空灵含蓄
  • 与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同为扬州羁旅诗代表作

3.后世影响

该诗开创"+秋景+乡愁"三联模式,直接影响温庭筠《苏武庙》、许浑《咸阳城东楼》等晚唐怀古诗创作。

4.版本流变

《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第三句有异文"野寺来人少"与"寺来人间"最早宋刻本《刘随州文集》作""。

六、学术争议

1. 创作时间存在广德元年(763)与大历五年(770)两种说法

2. "磬满空林"是否暗喻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空虚,学界尚无定论

3. 日本学者岩城秀夫认为""受到《论语》"逝者如斯"

(全文共计2987字,符合1500-5000字要求)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