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
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
既见君子,鞗革冲冲。
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
1.蓼(lù):长大茂盛貌
2.萧:艾蒿,古代祭祀用植物
3.湑(xǔ)/瀼(ráng)/泥泥/浓浓:四组叠词递进形容露水由清透到浓密的状态
4.为龙为光:龙通""蒙受恩宠荣耀
5.鞗(tiáo)革:马缰绳末端的金属装饰
茂盛的艾蒿丛啊,
缀满清透的露珠。
得见尊贵的君王,
我心欢畅舒展。
宴饮谈笑之间,
共沐无上荣光。
(后三章译文结构类似,递进表现仪式隆重程度)
四章均以"蓼彼萧斯"兴,通过变换露水形态的形容词,构建出时间推移的祭祀场景。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强化了宗教仪式的庄严感。
通过"(舒泄)"誉处(安乐)"岂弟(和乐)"情绪词汇的层递,完成从个体情感到群体欢庆的升华。
1.创作年代:根据"龙"光"等用词特征,当属西周中期诸侯朝觐时的乐歌
2.礼仪场景:学者郑玄注疏认为属《小雅·甫田之什》,为诸侯答谢周王宴飨的赞颂诗
3.文化映射:诗中"寿考不忘"周人"德配天"的宗法观念
1.主旨分歧:
2.植物考辨:
有学者认为"萧"非艾蒿而是香青(菊科植物),与《周礼》"合黍稷"记载相符
1. 与《小雅·湛露》的意象关联:二者均以"露"起兴,但《湛露》侧重宴饮,《蓼萧》突出德政
2. 对《楚辞》的影响:屈原《离骚》"饮木兰之坠露"可能受此诗露水意象启发
1.语言学价值:保存了"湑"瀼"等先秦状态形容词的活用例证
2.礼仪研究:为周代"宾礼"提供文学佐证
3.生态意识:展现早期中国人"草木有灵"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