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7       共计:2526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

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

既见君子,鞗革冲冲。

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

二、词句注释

1.蓼(lù):长大茂盛貌

2.:艾蒿,古代祭祀用植物

3.湑(xǔ)/瀼(ráng)/泥泥/浓浓:四组叠词递进形容露水由清透到浓密的状态

4.为龙为光:龙通""蒙受恩宠荣耀

5.鞗(tiáo)革:马缰绳末端的金属装饰

三、白话译文

茂盛的艾蒿丛啊,

缀满清透的露珠。

得见尊贵的君王,

我心欢畅舒展。

宴饮谈笑之间,

共沐无上荣光。

(后三章译文结构类似,递进表现仪式隆重程度)

四、文学赏析

# 1. 复沓艺术

四章均以"蓼彼萧斯"兴,通过变换露水形态的形容词,构建出时间推移的祭祀场景。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强化了宗教仪式的庄严感。

# 2. 意象系统

  • 植物意象:萧蒿作为祭祀香草,象征沟通人神的媒介
  • 露水意象:从"湑"到"浓浓"的渐变,暗喻恩泽的累积过程
  • 车马意象:末章"鞗革"和鸾"周代车马礼制的完备

# 3. 情感表达

通过"(舒泄)"誉处(安乐)"岂弟(和乐)"情绪词汇的层递,完成从个体情感到群体欢庆的升华。

五、历史背景考据

1.创作年代:根据"龙"光"等用词特征,当属西周中期诸侯朝觐时的乐歌

2.礼仪场景:学者郑玄注疏认为属《小雅·甫田之什》,为诸侯答谢周王宴飨的赞颂诗

3.文化映射:诗中"寿考不忘"周人"德配天"的宗法观念

六、学术争议点

1.主旨分歧

  • 传统经学认为属"圣"(朱熹《诗集传》)
  • 现代研究者提出可能是贵族婚礼赞歌(闻一多《诗经通义》)

2.植物考辨

有学者认为"萧"非艾蒿而是香青(菊科植物),与《周礼》"合黍稷"记载相符

七、比较文学视角

1. 与《小雅·湛露》的意象关联:二者均以"露"起兴,但《湛露》侧重宴饮,《蓼萧》突出德政

2. 对《楚辞》的影响:屈原《离骚》"饮木兰之坠露"可能受此诗露水意象启发

八、现代解读价值

1.语言学价值:保存了"湑"瀼"等先秦状态形容词的活用例证

2.礼仪研究:为周代"宾礼"提供文学佐证

3.生态意识:展现早期中国人"草木有灵"的自然观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蓼萧》--已列 | ·下一条:《蜉蝣》--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