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5 浏览

一、诗作标题与作者

标题溯源

《秋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唐代文人常借此题抒写闺怨或秋思。王维沿用古题却赋予新意,以“秋夜”为时空背景,“曲”字暗含音乐性与抒情性,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意境。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兼通绘画、音乐与佛学。其诗以“诗中有画”著称,晚年作品尤重空寂禅意。此诗或作于其中年时期,融合了宫廷诗的精致与隐逸诗的幽邃。

---

二、诗文原文与注释

原文呈现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逐句注释

  • 桂魄:月亮的雅称,传说月中有桂树,“魄”指月初生时的微光。
  • 轻罗:轻薄丝织夏衣,暗示时节转换而未及时添衣的慵懒。
  • 银筝:装饰华美的筝,唐代贵族女子常用乐器。
  • 殷勤弄:反复弹拨,既写动作之频,又抒思念之切。

---

三、白话译文与结构解析

现代译文

新月初升时秋露已凝微凉,罗衫单薄却无心更换衣裳。

深夜里仍不休地拨弄银筝,只因畏惧空房冷寂不愿归床。

结构分析

  • 前两句写景:通过“桂魄”“秋露”“轻罗”构建清冷秋夜图,以“未更衣”的细节传递人物疏懒心境。
  • 后两句抒情:“夜久弄筝”的动作与“心怯空房”的心理形成矛盾,凸显孤独之深。

---

四、艺术特色与意象赏析

1. 意象组合的张力

  • 自然意象:“桂魄”“秋露”营造静谧而凄清的秋夜氛围,与人物内心寂寥呼应。
  • 人文意象:“银筝”作为情感载体,将无形相思转化为可听的乐音。

2. 委婉含蓄的表达

全诗无一字直诉相思,却通过“未更衣”“不忍归”等动作暗示女子对远方之人的缱绻,符合传统闺怨诗“怨而不怒”的美学标准。

3. 时空的延展性

从“初生”新月到“夜久”更深,时间推移强化孤独感;“庭院弹筝”与“空房”的空间对比,深化心理冲突。

---

五、扩展说明与文学史意义

1. 同类题材对比

与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相比,王维诗更重意境营造而非叙事,体现盛唐诗的含蓄与丰赡。

2. 王维诗风演变

此诗兼具早期宫廷诗的工丽(如“银筝”意象)与后期禅诗的空灵(如“心怯”之虚写),反映其艺术过渡期的特点。

3. 文化符号解读

“空房”不仅是物理空间,更象征唐代征戍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具有社会批判的潜在意味。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