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8       共计:2521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

二、词句注释

1.载驱薄薄

"载"为发语词,"驱"指车马疾行,"薄薄"声词状车行迅疾声

2.簟茀朱鞹

竹席车帘(簟茀)与红漆兽皮(朱鞹),彰显贵族车驾规格

3.鲁道有荡

""道路平坦,暗示政治联姻的畅通无阻

4.齐子发夕

"齐子"文姜,"发夕"旦夕出发,暗讽其急不可待

(完整注释部分共解释18个关键词,此处展示前4例)

三、白话译文

【第一章】

马车疾驰声隆隆,竹帘红皮显华贵。

鲁国大道平如砥,文姜朝夕急相会。

【第二章】

四匹黑马多壮健,缰绳柔垂步整齐。

鲁国大道平如砥,文姜欢愉忘礼义。

(完整译文共四章,此处节选前两章)

四、文学赏析

# 1. 复沓修辞的艺术效果

全诗四章采用重章叠句结构,通过"道有荡"的反复咏叹,强化文姜频繁往来齐鲁两国的史实。每章变换"夕"岂弟"翔"游遨"等动词,层层递进揭露其行为失度。

# 2. 意象系统的隐喻

  • 车马意象:"骊济济"盛大仪仗与"簟茀朱鞹"奢华装饰,反衬主人公德不配位
  • 地理意象:汶水(齐鲁界河)与鲁道的反复出现,暗示政治婚姻的地缘背景

# 3. 春秋笔法的运用

"齐子岂弟"(看似赞美其和乐)实为反语讽刺,体现《诗经》"主文谲谏"批判传统。

五、历史背景考据

1.本事溯源

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本诗关联齐襄公与胞妹文姜的乱伦丑闻。文姜嫁鲁桓公后仍与兄长私通,最终导致桓公被害。

2.创作年代

学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定此诗作于公元前694年鲁桓公死后,属"变风"讽刺诗。

3.齐鲁关系

诗中"汶水"作为两国界河,反映春秋初期齐鲁既联姻又对峙的复杂关系。文姜出嫁本是政治联盟,却因个人行为演变为国际丑闻。

六、学术争议辨析

1.主人公身份论争

  • 传统毛诗说认为"齐子"指文姜
  • 现代学者扬之水提出可能泛指齐国贵族女子

2.创作目的新解

近年出土清华简显示,可能有讽谏鲁庄公(文姜之子)励精图治的深层寓意。

七、文化影响

1. 成为后世"喻诗"范本,如白居易《长恨歌》对皇室丑闻的处理方式

2. "鲁道有荡"演变为成语,喻指政治道路的畅通无阻

3. 清代王士禛《渔洋诗话》评此诗"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