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4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

终南山作为诗题,直接点明描写对象——秦岭主峰太乙山,唐代文人隐逸文化的象征地。王维(701-76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字摩诘,因笃信佛教被誉为"佛"此诗创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前后,正值其半官半隐时期,反映其儒释道交融的思想矛盾与自然审美理想。

二、原文与词句注释

```text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 太乙:终南山主峰别名,《汉书》载"乙山,古文以为终南"
  • 分野:古代星宿对应地理区域的概念,中峰分隔不同星宿分野
  • 青霭:山间青色雾气,体现王维对色彩的精微捕捉

三、白话译文

巍峨太乙峰逼近天帝居所,

山势连绵仿佛直达东海之滨。

回望来路白云聚合如帷幕,

踏入青雾却消散无迹可寻。

主峰划分星野两侧迥异,

万千山谷阴晴变幻纷呈。

欲寻人家投宿暂歇脚步,

隔溪向樵夫高呼问路程。

四、艺术赏析

# 1.空间构建的层次性

首联以"天都"海隅"夸张笔法勾勒远景,纵向拉伸与横向延展结合,形成巨幅山水画卷的框架。颔联通过"望"入看"视角切换,展现云雾的动态变化,实现"步换形"的绘画效果。

# 2.禅意美学的体现

"青霭入看无"暗合《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哲学观照,云雾的若有若无隐喻世事无常。尾联"隔水问樵夫"以声衬静,空谷传响间凸显"山不见人"的禅境。

# 3.诗画音乐的融合

作为画家,王维将"远法"高远、平远、深远)融入诗句:"天都"高远,"山"展平远,"壑殊"深远。"白云"青霭"的色彩对比,与"樵夫"声点缀,构成视听通感的艺术整体。

五、扩展解读

# 1.隐逸文化的承载

终南山自汉代即为隐士乐土,王维选择此山创作,既是对"终南捷径"隐传统的继承,又通过"欲投人处宿"的细节,揭示其"半官半隐"矛盾。

# 2.盛唐气象的折射

诗中"山到海隅"雄浑气象,与李白"蜀道之难"杜甫"齐鲁青未了"共同构成盛唐山水诗的壮美范式。而"分野中峰变"暗含对帝国疆域辽阔的隐喻。

# 3.后世影响比较

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继承其多角度观察法,但王维诗中的宗教玄思更为内敛。现代作家贾平凹《秦岭记》对终南山的描写,亦可视为千年后的文学回响。

六、名家评点选录

  • 明代胡应麟《诗薮》:"四十字中,有万里之势"
  • 清代王士祯称""青霭"二句:"画家所谓没骨法也"
  • 近人闻一多指出:"王维把终南山写活了,不是死物的罗列"

(全文共计2187字)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