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9       共计:2523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

二、词语注释

1.陟(zhì):登高

2.岵(hù):有草木的山

3.屺(qǐ):无草木的山

4.:幼子

5.:共同劳作

6.旃(zhān):语气助词

三、白话译文

登临草木葱茏的山岗,遥望父亲所在方向。仿佛听见父亲叹息:我儿服役在远方,日夜操劳不得息。务必要谨慎保重啊,盼你平安归故乡!

登上荒芜光秃的山脊,眺望母亲身影难觅。仿佛听闻母亲低语:幼子远征无归期,夜不能寐心忧戚。千万要珍重身体啊,莫让为娘空悲泣!

攀至连绵起伏的冈峦,极目兄长所在家园。仿佛传来兄长叮嘱:胞弟从军行路难,朝夕劳作不得闲。定要小心自保全啊,活着回来再团圆!

四、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采用重章叠句手法,通过"陟-瞻-曰"段式结构,形成递进式情感渲染。每章仅变换山体特征(岵/屺/冈)、亲属称谓(父/母/兄)及叮嘱细节,强化主题表达。

2.表现手法

  • 虚实相生:实写征人登高,虚写家人叮咛
  • 视听通感:"瞻望"与""时空穿越
  • 情感张力:末句"/无弃/无死"的祈愿层层递进

3.意象系统

构建"岳-亲人-行役"三维意象群:

  • 岵/屺的植被对比暗喻生命状态
  • 冈的过渡性象征人生阶段
  • "夙夜"重复强调时间压迫感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

据《毛诗序》考订为春秋初期作品,反映诸侯争霸背景下频繁的兵役制度。出土战国楚简《孔子诗论》载"陟岵》之爱,知不可得也"佐证其创作年代。

2.社会语境

  • 周代""兵役制:每户需出1名正卒
  • 服役期限:原则上"不过三日"但常被突破
  • 《周礼·地官》载"师掌征役"可见组织体系

3.地理考证

"岵"屺"特征符合黄土高原东南部地理环境,与魏国(今山西运城一带)封域吻合,推测为魏风遗存。

六、学术争议

1. 作者归属问题

  • 传统观点:民间集体创作
  • 新考据派:可能为随军史官记录

2. 主旨分歧

  • 汉儒:刺平王政役不均
  • 宋儒:孝子思亲之作
  • 现代阐释:个体生命与家国责任的冲突

3. 文本异文

安大简《诗经》作"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差!子之远役""嗟"作"差""子""之"提供早期文本参照。

七、比较研究

1. 与《诗经》同类题材对比

  • 《击鼓》:"土国城漕"的直接描写
  • 《伯兮》:"伯之东"的女性视角
  • 本诗独创"听式"

2. 后世影响

  • 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对话继承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登高母题
  • 现代军旅文学"书体"声

八、文化价值

1. 古代兵役制度活化石

2. 儒家"孝悌"观念的诗歌表达

3. 中国乡愁文学的奠基之作

4. 战争题材中的人本主义光辉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