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宋]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
---
1.光岳气分:指天地正气分散,喻南宋末年国势衰微。《宋史·文天祥传》载"人志士,所恃者天地正气"2.张巡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新唐书》评价"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3.翕歘(xī xū):迅疾消逝貌,出自《文选·木华<海赋>》"翕歘燕濯
为人子者当为孝道赴死,为人臣者应为忠义献身,这般死亡有何可惧?自天地正气离散以来,士人难保完整节操;君臣大义缺失之时,谁还能秉持刚直心肠?怒骂叛贼的张巡,忠君报国的许远,他们的事迹永远在史册留香。后世之人啊,再难有这等历经千锤百炼的刚强品性。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就该轰轰烈烈成就不朽。倘若当时卖国求荣,甘心向敌寇投降,只会遭人唾骂,怎能流芳百世?古老的庙宇肃穆深沉,二位将军的塑像庄重威严,枯树寒鸦映衬着沉沉落日。若有奸佞之徒途经此处的邮亭,定要好好思量这番道理。
---
选用《沁园春》长调,93字的容量适合铺陈议论,与岳飞《满江红》形成南宋忠烈词的双璧
---
1.创作时空:1278年文天祥于广东抗元期间,据《文山先生全集》记载,此词作于潮阳谒庙时
2.张许史实:睢阳保卫战(757年)中,张巡、许远以6800兵力对抗13万叛军,坚守十月
3.现实映射:词中"雄"指南宋降将张弘范,其曾立"张弘范灭宋于此"碑于崖山
---
1.哲学维度:展现儒家"不朽"思想,尤其凸显""""取向
2.美学特征:开创"词派"以刚健笔法突破南宋婉约词风,影响后世夏完淳《别云间》
3.文化传承:潮阳双忠庙现存清代碑刻36方,其中7方直接引用此词名句
---
1. 版本差异:明嘉靖刻本《文山集》中"容"作"遗容"显历史沧桑感
2. 地理考证:词中"邮亭"宋代潮阳驿站遗址,位于今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
3. 接受史研究: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特别引用此词下阕作为忠臣教育的典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