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文标题解构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邹鲁":孔子故乡邹城与鲁国的合称,代指儒家文化发源地
- "祭孔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禅后专程至曲阜祭孔
- "叹之"体现帝王对先圣的追思与时代感慨
二、作者背景
李隆基(685-762)
- 盛唐巅峰时期统治者(712-756年在位)
- 执政前期开创"盛世"后期爆发"史之乱"
-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时期,反映其"崇儒重道"的治国思想
三、原文呈现
```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
四、逐句注释
1.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 栖栖:忙碌不安貌,典出《论语·宪问》"何为是栖栖者与"2.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 鄹(zōu)氏邑:孔子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
- 鲁王宫:汉鲁恭王曾毁孔子旧宅扩建宫殿,于壁中发现古文经书
3.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 叹凤:孔子曾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论语·子罕》)
- 伤麟: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认为祥兽被擒象征道统终结
4.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 两楹奠:殿堂两柱间的祭奠位置,《礼记·檀弓》载孔子梦奠两楹
- 梦时同:暗指玄宗祭祀实现了孔子生前未竟的理想
五、白话译文
孔夫子毕生所求为何?周游列国奔走匆忙。
故乡仍是鄹城旧地,宅院曾遭鲁王拆毁。
慨叹凤凰不至命运多舛,感伤麒麟被擒大道难行。
今日观两楹间祭奠场景,正应验当年梦中景象。
六、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 前四句叙事:通过地理空间串联孔子生平
- 后四句抒情:用"麟"完成历史悲情到现实礼赞的转折
2.帝王视角
- "叹之"三层意蕴:
对孔子坎坷际遇的同情
对儒家道统中断的惋惜
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自诩
3.用典密度
- 全诗40字含6处典故,体现盛唐"以学问为诗"的特征
七、历史扩展
1.唐代祭孔制度
- 贞观四年(630年)诏令州县学皆建孔庙
-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2.诗歌创作背景
- 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
- 伴随"大衍历"行、集贤院扩建等文化工程
3.后世影响
- 宋代王溥《唐会要》完整记载此次祭祀
- 清乾隆帝六次祭孔皆步此诗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