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7     共 2525 浏览

一、原文呈现

【双调】蟾宫曲·青楼十咏

*元·徐琰*

一咏初见:

画堂深雨过风微,宝篆香沉,绣幕帘垂。玉管才调,金樽满泛,银烛高辉。

恰便似双双凤栖,倒强如两两莺啼。眼角传情,眉梢带恨,口内藏机。

(后续九咏因篇幅限制略,全文共十段咏青楼场景)

---

二、注释与译文

重点词汇解析

1.宝篆香沉:篆形盘香燃烧殆尽,暗示欢娱时间流逝

2.玉管才调:乐师调试管乐器,体现元代教坊音乐制度

3.眼角传情:典型元曲白描手法,展现歌妓职业化表情管理

白话译文(节选):

雕花厅堂雨后风轻,沉香将尽绣帘低垂。乐声初起美酒满斟,烛光映照下,

歌妓眼波流转暗递情愫,眉间似怨非怨,谈吐间暗藏机锋...

---

三、文学赏析

1. 结构艺术

  • 十首联章体构成完整叙事链,从"初见"到"分别"合宋元话本故事结构
  • 每阕末三句必用鼎足对,如"情-带恨-藏机"形成语言张力

2. 时代特征

  • "银烛高辉"元代蜡烛仍是奢侈品
  • "两两莺啼"用关汉卿《救风尘》典故

3. 文化价值

  • 实录元代青楼作为文艺沙龙的功能
  • 折射元曲"俗中求雅"学追求

---

四、历史背景

创作环境

  • 约作于至元年间(1264-1294),时值元杂剧鼎盛期
  • 徐琰曾任江浙行省参政,接触杭州勾栏文化

社会镜像

1. 反映元代"妓乐籍"制度

2. 记录南北曲融合的早期形态

3. 体现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精神寄托

---

五、学术争议

1. 部分学者认为"十咏"为散曲选集而非连贯创作

2. 关于歌妓形象是写实还是文人想象的争论

3. 与马致远《青衫泪》的情节互文性研究

---

六、比较研究

维度徐琰《十咏》白朴《墙头马上》
女性刻画职业化特征突出理想化闺秀形象
空间描写聚焦室内陈设侧重庭院景观
情感表达含蓄的商业互动激烈的自由恋爱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