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天净沙
作者:白朴(元代)
原文: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注释
1. 残霞:残余的晚霞
2. 寒鸦:秋日的乌鸦,古人认为其叫声凄寒
3. 飞鸿:大雁,秋季南迁的典型意象
4. 白草:经霜变白的秋草,《汉书》有"风卷地白草折"
5. 红叶:枫树等经霜变红的树叶
现代译文
夕阳映照着孤寂的村落,天边挂着几缕残霞,袅袅炊烟缠绕着枯老树木,枝头栖着寒鸦。忽然一只大雁掠过天际,投下转瞬即逝的影子。放眼望去,远处是青翠的山峦与碧绿的流水,近处则是枯白的秋草、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野菊。
---
1. 意象组合的艺术
全曲28字堆叠12个意象,形成三重空间层次:
2. 绘画式构图
白朴运用散点透视法,如同展开一幅水墨长卷:
3. 情感表达手法
表面写景实则抒情:
---
1. 创作时期考证
据《录鬼簿》记载,此曲应作于白朴晚年(约1280年后),时值元朝统一初期,汉族文人普遍存在"山河之异"隐痛。
2. 白朴生平关联
作者经历金元易代之变,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曲中"村"意象可对应其避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生活状态。
3. 元曲发展背景
该作品体现早期散曲"俗中寓雅"的特点:
---
1.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对比
维度 | 白朴《秋》 | 马致远《秋思》 |
---|---|---|
情感 | 隐逸之趣 | 羁旅之愁 |
色彩 | 丰富对比 | 灰暗统一 |
结构 | 场景跳跃 | 线性叙事 |
2. 哲学意蕴
结尾五色并置暗合《道德经》"色令人目盲"辩证思维,展现作者对繁华与凋零的超越性思考。
3. 后世影响
该曲被清代李调元评为"景曲之祖"其意象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现代影视蒙太奇手法,如张艺谋《英雄》中的胡杨林场景设计。
---
1. "白草"释义分歧:有学者认为是芨芨草(西北常见),亦有考证指为经霜的芒草
2. 创作地点推测:河北真定说与山西河曲说并存
3. 版本差异:明代《雍熙乐府》版本末句作"草红叶黄花"而《全元散曲》收录为"草红叶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