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3     共 2523 浏览

一、诗文全貌与创作背景

标题:蜀先主庙即祭祀刘备的祠庙,位于唐代夔州白帝山(今重庆奉节)。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任夔州刺史时创作此诗,借咏史抒怀,暗含对中唐政治局势的忧虑。

原文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释

  • "五铢钱"汉武帝时货币,王莽篡汉后废止,光武帝复兴汉室时重铸。诗中喻刘备复兴汉室的志向。
  • "蜀故妓":指蜀汉亡国后,宫廷乐伎被迁至魏国表演,刘禅却"乐不思蜀"的史实。

二、逐联译文与表层解读

1.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 译文:刘备的英雄气概充塞天地,千年后仍令人肃然起敬。

- 赏析:化用曹操"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凛然"二字赋予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威严。

2.颔联:"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 译文:他缔造三国鼎立之势,志在复兴汉室基业。
  • 赏析:"三足鼎"展现政治格局,"铢钱"以经济政策暗喻正统性,细节见深意。

3.颈联:"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 译文:得诸葛亮辅佐创立蜀汉,可惜儿子刘禅不能继承贤德。

- 赏析:对比手法尖锐,揭示"创业易守成难"的历史规律。

4.尾联:"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 译文:最悲凉是蜀国旧乐伎,被迫在魏宫为征服者歌舞。
  • 赏析:以乐景写哀情,强化盛衰反差,堪称"诗史之笔"。

三、深层赏析与艺术特色

1. 结构匠心

全诗采用"-分-总":首联总括英雄气概,中间两联分述功业与缺憾,尾联以场景收束,形成闭环结构。

2. 修辞精妙

  • 用典:"五铢钱"古喻今,"蜀故妓"以小见大。
  • 对仗:颔联"分"对"业复"联"得相""儿"工整中见思想张力。

3. 历史观照

诗人通过刘备父子的对比,警示中唐统治者:人才选拔与继承人培养关乎国运,暗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时弊。

四、扩展说明:诗作的文学史意义

1.咏史诗的范式价值

此诗开创"前半颂功德,后半叹衰亡"咏史模式,直接影响杜牧、李商隐的怀古诗创作。

2.成语与后世引用

  • "不思蜀"出尾联描述的场景。
  • 毛泽东曾引用此诗强调""""。

3.跨文化解读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将此诗与《三国志》并读,视作"英雄叙事的诗化标本"。

五、总结:永恒的警世意义

刘禹锡以四十字浓缩蜀汉兴亡,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揭示"人者兴,失人者崩"治乱之理。在当代,诗中关于人才、传承的思考仍具现实意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落花》-- 李商隐 | ·下一条:《蜀相》-- 杜甫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