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1 浏览

一、诗文信息

标题: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贺知章(659—744年),盛唐诗人,"吴中四士"之一,晚年自号"明狂客"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官归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所作

二、原文呈现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字词注释

1.偶书:随意写下的诗作

2.少小:青少年时期(贺知章37岁中进士离乡)

3.鬓毛衰(cuī):两鬓头发疏落("衰"为古音读法)

4.相见不相识:反映诗人离乡五十载的时空跨度

四、现代译文

年少时离乡暮年才返还,

乡音虽未改却已鬓发斑斑。

村童看见我都陌生打量,

笑着询问客人来自哪边。

五、文学赏析

# (1)结构特色

  • 时空对照:通过"少小"""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的强烈对比,构建双重时间维度
  • 镜头转换:前两句为诗人自观,后两句转为儿童视角,形成戏剧性对话场景

# (2)情感内核

  • 永恒乡愁:"乡音无改"文化根脉的坚守
  • 生命感悟:通过儿童不识的细节,揭示岁月流逝的哲学思考
  • 盛唐气象:不同于南朝乡愁诗的悲切,体现唐人豁达的生命态度

# (3)艺术成就

  • 白描手法:仅28字完成从场景到对话的完整叙事
  • 典型意象:开创"笑问"的经典回乡场景模式
  • 语言张力:平实语句中蕴含深沉的人生况味

六、扩展说明

# 1. 诗体特征

属于七言绝句中的"乐府体"继承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叙事传统,但突破悲情基调,开创唐诗新境界

# 2. 历史影响

  • 入选《唐诗三百首》"七绝"卷首篇
  • 衍生出"音无改"笑问客从"两个成语典故
  • 成为后世"回乡诗"范式作品(如宋之问《渡汉江》对比)

# 3. 文化解读

  • 人口迁徙视角:反映唐代士人宦游制度的社会影响
  • 语言学价值:"乡音"成为方言研究的文学佐证
  • 接受美学案例:不同年龄读者对"儿童笑问"有差异化共鸣

# 4. 比较阅读

对比维度贺知章《回乡偶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情感基调怅惘中见从容狂喜中显沉郁
时空处理纵向生命对比横向地理跨越
细节选择聚焦微观对话宏观事件反应

七、学术争议

1.创作时间考:有学者根据《旧唐书》记载推测实为85岁所作

2.""读音:现代教材多注音"uāi"但叶嘉莹主张保留古音"ī"

3.姊妹篇关系: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是否同期创作存在争议

八、现代价值

1.文化认同:成为海外华人"寻根文学"灵感来源

2.教育意义:小学教材长期选用,培养传统文化感知力

3.艺术再创作:2023年国家大剧院据此改编交响诗《乡音》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