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贺知章(659—744年),盛唐诗人,"吴中四士"之一,晚年自号"明狂客"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官归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所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偶书:随意写下的诗作
2.少小:青少年时期(贺知章37岁中进士离乡)
3.鬓毛衰(cuī):两鬓头发疏落("衰"为古音读法)
4.相见不相识:反映诗人离乡五十载的时空跨度
年少时离乡暮年才返还,
乡音虽未改却已鬓发斑斑。
村童看见我都陌生打量,
笑着询问客人来自哪边。
属于七言绝句中的"乐府体"继承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叙事传统,但突破悲情基调,开创唐诗新境界
对比维度 | 贺知章《回乡偶书》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情感基调 | 怅惘中见从容 | 狂喜中显沉郁 |
时空处理 | 纵向生命对比 | 横向地理跨越 |
细节选择 | 聚焦微观对话 | 宏观事件反应 |
1.创作时间考:有学者根据《旧唐书》记载推测实为85岁所作
2.""读音:现代教材多注音"uāi"但叶嘉莹主张保留古音"ī"
3.姊妹篇关系: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是否同期创作存在争议
1.文化认同:成为海外华人"寻根文学"灵感来源
2.教育意义:小学教材长期选用,培养传统文化感知力
3.艺术再创作:2023年国家大剧院据此改编交响诗《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