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明月如霜》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
重点词汇解析
1.紞如三鼓:紞(dǎn)为击鼓声,指三更鼓响
2.铿然一叶:形容落叶声清脆如金石
3.梦云:典出宋玉《高唐赋》,喻指梦境
4.黄楼:苏轼在徐州治水时修建的楼阁
白话译文
皎洁月光如霜雪铺洒,清风似流水般温柔,这清幽景致美不胜收。曲折河港中鱼儿跃动,圆润荷叶上露珠滚落,这般静寂之景却无人得见。三更鼓声突然传来,一片落叶铿然作响,将我从恍惚梦境中惊醒。夜色苍茫,四处追寻梦境不得,只能起身走遍这小小庭园。
我这漂泊天涯的倦客,遥望山中归途,望眼欲穿却难见故园。燕子楼中佳人已逝,徒留空楼锁着旧时燕。古往今来皆如大梦,何曾有人真正醒来?唯有旧日欢愉与新添愁怨。若他日有人面对黄楼夜景,想必也会为我发出深深叹息。
---
1. 意象构建的艺术
2. 情感脉络解析
3. 词牌运用特色
《永遇乐》双调104字,苏轼突破传统闺怨题材,将羁旅情怀、历史哲思与身世之感熔于一炉,开创"诗为词"新境界。
---
创作时间考证
元丰元年(1078年)秋作于徐州,时年苏轼43岁,任徐州知州。此前经历"台诗案"贬谪,此时虽复起用,但政治理想受挫。
燕子楼典故溯源
唐代张建封为爱妾关盼盼筑燕子楼,张死后关独居楼中十余年。白居易曾作《燕子楼》诗,苏轼此词是对白诗的精神回应。
黄楼的象征意义
徐州治水工程是苏轼重要政绩,黄楼作为治水纪念碑,在此词中成为历史凝视的载体,体现作者对功业不朽的质疑。
---
哲学维度
"如梦"四句揭示苏轼的"梦观":
比较文学视角
与柳永《八声甘州》对比:
词学地位
被清代词评家周济誉为"灵中见沉郁"开创"以理入词",直接影响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的创作。
---
1. 词中""与《水调歌头》的异同
2. 苏轼"燕子楼"书写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3. 宋代士大夫"楼观文学"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