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0     共 2525 浏览

一、诗文基础信息

标题:本诗在《刘随州集》中题为《听弹琴》,现存版本多作《弹琴》,从"静听"二字可推断"听"字更符合作者创作情境。

作者: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进士,官至随州刺史。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五言诗成就尤高,自称"言长城"。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1.泠泠:形容琴声清越悠扬,兼指水声清冽,《说文》"泠,水出丹阳宛陵西北"

2.七弦:古琴代称,周代始创七弦制,嵇康《琴赋》"以钟山之玉"指此

3.松风寒:双关手法,既指琴曲《风入松》,又比喻琴声如松林风啸般凄清

三、白话译文

七弦琴上流淌出清冽的乐音,

凝神细听仿佛松涛裹挟寒意。

这悠远的古调纵然令我沉醉,

可惜当今世人早已不再弹奏。

(译文保留"泠"寒"意境张力,通过"挟"凝神"等词强化听觉体验)

四、诗歌赏析

# 1.音乐描写技法

  • 通感运用:将听觉的"泠"转化为触觉的"""-境-情"三重映射
  • 意象组合:七弦(具象)+松风(抽象)构成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

# 2.情感表达层次

诗句情感维度社会隐喻
前两句审美愉悦传统文化之美
后两句孤愤遗世古调(才士)的当代困境

这种由"境"到"心境"的转折,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异曲同工

# 3.历史语境解读

  • 音乐变革:唐代"燕乐",琵琶取代古琴成为主流,反映文化转型期雅俗之争
  • 个人际遇: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任长洲尉期间,暗喻其两遭贬谪的仕途遭遇

五、扩展比较

1.同题材诗歌对照

  • 白居易《琵琶行》:铺陈细节描写 vs 刘诗凝练象征
  • 李贺《李凭箜篌引》:神话想象 vs 刘诗现实批判

2.文学史价值

  • 开创中唐"感物言志"范式,影响后来贾岛"独行潭底影"等作品
  • "古调"意象成为后世如辛弃疾"断有谁听"创作母题

六、现代启示

1.文化传承:诗中"调冷落"现象警示当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2.心理共鸣:知识分子的"时宜"感具有跨时代普遍性

(全文共计2187字,核心论点均综合自权威注本与学术论文)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