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落花
作者:李商隐(约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与杜牧合称"杜"其诗以婉约朦胧、用典精妙著称,多抒发身世飘零之感。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
1.高阁客竟去:竟,最终;暗喻人情疏离的突然性。
2.参差连曲陌:花瓣错落连接曲折小路,空间延伸感强烈。
3.迢递送斜晖:落花与夕阳共舞,时间维度被拉长。
4.芳心向春尽:双关语,既指花之精魂,亦喻诗人赤诚。
---
楼阁宾客终散尽,独见园中残花纷扬。
错落花瓣铺曲径,迷离飞舞送斜阳。
痛惜落红不忍扫,望眼欲穿盼春归。
赤诚之心随春逝,唯余泪痕染衣裳。
---
"阁客竟去""园花乱飞"因果倒置的蒙太奇:表面写客去引发花飞,实为以花之零落强化人去楼空的孤绝。这种反逻辑的意象嫁接,体现李商隐"无理而妙"学特质。
"差"句横向展开落花覆盖小径的广度,"递"句纵向延伸落花与夕阳共舞的持久性。二维空间与线性时间的交织,将瞬间定格为永恒。
"忍扫"对美好的挽留,"仍欲归"显露对现实的妥协。这种"既知不可为而为之"挣扎,与屈原"九死其犹未悔"同构。
"心"作为诗眼,既是花魂的拟人化,更是诗人政治理想破灭的象征。"沾衣"具象描写,将抽象伤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
---
此诗作于会昌六年(846),正值牛李党争白热化阶段。李商隐作为政治夹缝中的文人,借落花隐喻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
与王勃《落花落》的青春喟叹不同,李商隐的落花承载着更沉重的政治失意;相较杜甫"时花溅泪"的家国之悲,此诗更聚焦个体存在的荒诞感。
该诗突破传统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模式,通过物我互渗达到"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混沌美学境界,直接影响宋代婉约词派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