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西塞山怀古
作者: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永贞革新"核心成员,晚年与白居易并称"白"
创作背景:写于诗人任夔州刺史期间(822-824年),时值安史之乱平定六十余年后,唐王朝面临藩镇割据的新危机。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注:西晋大将王濬率战船从成都东下/东吴都城金陵的帝王之气消散)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注:东吴横江铁链被熔断沉没/石头城上竖起白旗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注:历史兴亡循环往复/西塞山仍矗立江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如今天下一统/旧战场只剩芦苇在秋风中萧瑟)
```
西晋战船顺江而下直逼建业,东吴政权顷刻间土崩瓦解。
江防铁锁沉入滔滔江水,投降的白旗在城头无奈飘展。
人间历经多少王朝更迭的伤痛,唯有青山依旧伴着寒冷江水。
当今天下虽归于一统,旧日堡垒却湮没在瑟瑟秋荻之中。
1. 时空对照的艺术
2. 意象群的象征意义
意象 | 历史隐喻 |
---|---|
楼船 | 不可阻挡的统一趋势 |
铁锁 | 徒劳的割据抵抗 |
芦荻 | 历史无情的淘汰法则 |
3. 中唐现实映射
诗中暗含对当时河北三镇割据的警示,借东吴灭亡暗示分裂势力终将失败。
1. 地理考据
西塞山现存三处争议:
2. 比较文学视角
与杜牧《赤壁》、许浑《金陵怀古》构成唐代"地理诗"三大经典,刘诗独特之处在于:
3. 后世评价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称:"诗真可空前绝后,其气魄力量,已压倒元白。"现代学者傅璇琮指出该诗"将哲理思考融入具象描绘,开创怀古诗新范式"。
1. 可作为"咏史怀古诗"教学范例
2. 适合与《三国志·吴主传》对照研读
3. 建议结合长江卫星地图进行空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