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3     共 2524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中吕·普天乐

原文

> 老梅边,孤山下。

> 晴桥螮蝀,小舫琵琶。

> 春残杜宇声,香冷荼蘼架。

> 淡抹浓妆山如画,酒旗儿三两人家。

> 夕阳西下,渔樵话,题诗罢。

---

二、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老梅边:化用林逋"妻鹤子"典故,暗指孤山隐逸传统

2.螮蝀(dì dōng):彩虹的古称,见《诗经·鄘风》

3.杜宇:杜鹃鸟,暮春啼鸣声似"归去"4.荼蘼:春季最晚开的花,苏轼有"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 (译文)

孤山脚下的老梅树旁,

雨后天晴现出虹桥如带,画舫上传来断续琵琶。

春将尽时杜鹃声声哀切,荼蘼架下余香渐冷。

远山如黛浓淡相宜,酒旗招展处零星散落几户人家。

夕阳西沉时分,听渔夫樵夫闲谈,提笔写下这般景致。

---

三、艺术特色赏析

1.意象组合

通过"梅/孤山"静态意象与"杜宇/琵琶"声响,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暮春图景。荼蘼的物候特征(《群芳谱》载"蘼开后无花")强化了春逝主题。

2.色彩运用

"晴桥螮蝀"七彩虹光与"抹浓妆"的山水形成明暗对比,酒旗的艳色点缀于灰调民居间,符合元代文人画"墨分五色"的审美趣味。

3.结构特征

前六句铺陈景物,后三句转入人事活动,遵循元散曲"-情-理"式结构。末句"诗罢"收束,留下"无声胜有声"的余韵。

---

四、历史背景解读

1.创作年代推定

据《录鬼簿》记载,此曲应作于张可久晚年(约1330-1340年)隐居杭州时期。其时元朝统治渐趋腐朽,文人多寄情山水以避世。

2.文学流派影响

体现"丽派"曲特点:

  • 炼字考究(""双关温度与心境)
  • 用典无痕(孤山梅影暗含林逋典故)
  • 雅俗交融("酒旗儿"市井语汇入曲)

3.地域文化映射

曲中"孤山"舫"元素印证元代杭州"西湖文人圈"创作风尚,与同时代乔吉《水仙子·吴山秋夜》形成地域唱和。

---

五、延伸比较研究

1.同题材作品对照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比较:

  • 同:皆用意象叠加手法
  • 异:张曲重文人雅趣,马曲显旅人愁绪

2.后世接受史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瑶天笙鹤"人李调元《雨村曲话》特别称许此曲结句"有截断众流之妙"。

3.现代研究争议

关于"三两人家":

- 传统观点:实写山居稀疏

- 新解:或隐喻"儒释道"三家思想(详见2018年《文学遗产》相关论文)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