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
1.初筵:宴席初始,"筵"竹制铺地坐具
2.笾豆有楚:笾(竹制高脚盘)与豆(木制高脚碗)陈列整齐
3.大侯既抗:箭靶(侯)已竖起,抗通""
4.籥舞笙鼓:持籥(管乐器)而舞,伴笙鼓之乐
5.锡尔纯嘏:赐予大福(嘏),祭祀专用语
6.威仪幡幡:醉酒后轻浮失态貌
7.侧弁之俄:歪戴皮帽(弁)的倾斜状
8.童羖:无角黑色公羊,喻不可能之事
(第一节)宾客初入宴席,左右井然有序。食器陈列整齐,佳肴干果俱备。美酒醇香可口,举杯和谐欢畅。钟鼓乐器备好,敬酒往来从容。箭靶高高竖起,弓弦已然拉满。射手齐聚靶场,展现射艺高超。箭中靶心红点,以求胜者之酒。
(第二节)持籥起舞笙鼓和鸣,音乐和谐演奏。进献有功先祖,配合各种礼仪。百礼俱备之时,场面盛大辉煌。赐你宏大福泽,子孙共享安乐。众人尽情欢乐,各自展示才能。宾客择定对手,主人再次入席。斟满那个大杯,敬献适时之人。
(第三节)宾客初入宴席,温和谦恭有礼。尚未醉酒之时,举止庄重得体。待到酩酊大醉,仪态轻浮放荡。离开座位游走,舞步飘飘欲仙。未醉时尚能自持,酒醉后失却约束。这是真正醉酒,全然不顾规矩。
(第四节)宾客已然沉醉,喊叫喧闹不休。打乱餐具陈设,舞步歪斜凌乱。这是深度醉酒,不觉行为过失。皮帽歪戴斜挂,醉舞东倒西歪。若醉即应离席,主客同享其福。醉而不肯退场,这叫败坏德行。饮酒本为美事,重在保持礼仪。
(第五节)所有饮酒之人,或醉或醒不同。既设酒监察看,又有史官记录。那些醉酒非善,不醉反觉羞耻。莫再劝其续饮,勿使过度失态。不当说则不说,无理据莫多言。醉汉荒唐话语,如同要生黑羊。三杯已不辨物,岂敢再添更多。
1.结构艺术:全诗五章采用"-礼-乱-诫"递进结构,前两章描写宴饮射礼的庄重和谐,后三章通过醉酒失态的强烈对比,形成道德讽喻。
2.对比手法:通过"醉"与"既醉"组对比(反反vs幡幡、抑抑vs怭怭),以"仪"为焦点展现礼崩乐坏过程,堪称最早的"行为观察报告"3.舞蹈意象:连续使用"仙仙"僛僛"傞傞"三个叠词形容醉舞姿态,从轻盈到踉跄直至癫狂,形成视觉强烈的道德警示。
4.讽喻智慧:末章提出"监佐史"的制度设计,反映西周中期对宴饮礼仪的规范需求,与《尚书·酒诰》形成互文。
1.创作年代:学界多认为成诗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世纪),反映宗法制度下贵族礼仪的程式化倾向。
2.礼仪语境:诗中"礼"与《仪礼·乡射礼》记载吻合,"籥舞"文舞,证明这是兼具燕饮、射艺、祭祀功能的复合礼仪。
3.社会意义:通过宴饮场景揭示"酒德"的形成,与商纣"酒池肉林"亡国教训相呼应,体现周人"制礼作乐"的教化意图。
4.文本传承:汉代《毛诗序》认为"卫武公刺时也"现代研究更倾向其为西周宴饮诗的典型范式,对《小雅》中《湛露》《彤弓》等诗产生影响。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