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1     共 2532 浏览

一、原曲文本

曲牌名:小桃红(越调)

标题:立春遣兴

作者:乔吉(元代散曲家)

原文

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舞东风乱落梅梢雪。

醉醺醺酒淹衫袖湿,

笑拈花枝插帽檐斜。

老先生醉了也。

二、注释详析

1.土牛儿:古代立春仪式中用泥土塑的春牛,《礼记·月令》载"牛以送寒气"演变为鞭春牛习俗。

2.梅梢雪:双关语,既指被东风吹落的真实积雪,又暗喻梅花凋落如雪。

3.酒淹衫袖湿:化用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意境,展现狂放之态。

4.老先生:作者自称,元代文人常用此自称表达疏狂态度。

三、白话译文

泥土塑的春牛已将春天迎来,

东风吹舞中,梅枝上的残雪纷纷飘坠。

我醉意朦胧,酒液浸透衣衫,

笑着摘下花枝斜插在帽檐——

这老朽啊,今日可真是酩酊大醉了!

四、文学赏析

# (1)意象建构

  • 春牛意象:作为核心意象串联全曲,既体现节气特征,又暗含农耕文明的时间观。
  • 醉酒形象:通过"衫袖湿"檐斜"细节描写,塑造出典型的元代文人疏狂形象。

# (2)艺术特色

  • 虚实相生:前两句写实景,后三句转写醉态,形成现实与心境的蒙太奇式拼接。
  • 方言运用:"也"字句尾的反复使用,保留北方口语特色,符合元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审美标准。

五、历史背景

1.创作年代:约作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时值元曲创作鼎盛期。

2.社会语境:元代废除科举八十余年,文人多借散曲抒发不得志之情,此曲表面写醉态,实含"皆醉我独醒"的隐喻。

3.节气文化:元代立春有"春"仪式,此曲可视作对官方庆典的民间视角补充。

六、比较研究

1.与唐诗对比:较之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乔吉更侧重个人情绪表达。

2.同期曲作:相较关汉卿《大德歌·春》的闺怨主题,本曲展现男性文人的节气体验。

3.后世影响:明代唐寅《桃花庵歌》醉酒形象可溯源于此。

七、学术争议

1.主旨分歧

- 周德清《中原音韵》认为属"谑体" - 当代学者王季思解读为"以醉避世的生存智慧"

2.文字校勘

《阳春白雪》版本作"笑拈梅花"《全元散曲》收录本存在异文。

八、文化延伸

1.民俗演变: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的"打春"仪式,可追溯至此曲所述土牛风俗。

2.书画演绎:明代画家陈洪绶曾据此曲创作《醉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3.当代价值:对研究元代节气文化、文人心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