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4     共 2524 浏览

一、诗文标题与作者背景

标题解析

王维现存三首同名《送别》诗,本文聚焦五言绝句"山中相送罢"。标题直指""人类永恒情感母题,唐代送别诗占现存唐诗5.7%,王维作品因其"诗中有画"成为典范。

作者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官至尚书右丞。其诗融合禅意与画境,苏轼评"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晚年隐居辋川别业,送别诗多创作于仕隐交替时期。

---

二、原文与注释

原文呈现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字词注释

  • 柴扉:简陋木门,暗示隐者居所
  • 王孙:典出《楚辞·招隐士》,既指离人亦含自况
  • 春草:化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形成时空张力

---

三、白话译文

```

深山中送别友人远去,

黄昏时独自掩上柴门。

待到明年春草再绿,

不知你能否如约而归?

```

---

四、艺术特色赏析

1. 结构匠心

突破常规送别诗写临别场景的范式,聚焦"后":

  • 首句"送罢"动作切割
  • "日暮"与"明年"构成时间纵深

2. 意象经营

  • 山中:隐逸空间强化孤独感
  • 春草:自然轮回反衬人生无常
  • 柴扉:细节特写延伸别后怅惘

3. 情感表达

末句设问包含三层意蕴:

① 对友人归期的忐忑

② 对自身归宿的叩问

③ 对生命漂泊的哲思

---

五、比较文学视野

与《送元二使安西》对比

维度《山中送别》《渭城曲》
场景隐居处送别驿站饯行
手法留白艺术细节刻画(柳色、酒杯)
情感含蓄的期待直白的担忧
流传度文人雅士推崇乐府传唱度更高

---

六、文化影响与当代价值

1. 诗学地位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将其列为"五绝正声"20字中完成"别-独处-悬想"三重境界跃升。

2. 现代启示

  • 情感教育:展现东方含蓄式关怀
  • 生态意识: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范式
  • 心理疗愈:提供离别创伤的文学疏解方案

3. 跨界演绎

  • 音乐:李叔同《送别》歌曲借鉴其意象组合
  • 绘画:傅抱石《王维诗意图》系列再现诗中意境

---

七、延伸阅读建议

1. 王维《辋川集》二十首(同系列山水诗)

2. 孟浩然《留别王维》(唱和之作)

3. 宇文所安《盛唐诗》第四章(海外研究视角)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