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6     共 2528 浏览

元曲原文

曲牌名:红绣鞋(中吕宫)

作者:周德清(元代音韵学家、散曲家)

原文

> 茅店小斜挑草稕,

> 竹篱疏半掩柴门。

> 一犬汪汪吠行人。

> 题诗桃叶渡,

> 问酒杏花村。

> 醉归来驴背稳。

---

注释与译文

逐行注释

1."茅店小斜挑草稕"

  • 草稕(zhǔn):草编的酒幌。描写乡村酒肆用斜挑的草帘作招牌的质朴景象。

    2."篱疏半掩柴门"

  • 疏落的竹篱笆半掩着柴木院门,展现隐逸生活的闲适氛围。

    3."一犬汪汪吠行人"

  • 以犬吠声反衬郊野的静谧,属"以动衬静"法。

    4."诗桃叶渡"

  • 化用王献之《桃叶歌》典故,暗含文人雅趣。

    5."酒杏花村"

  • 呼应杜牧"童遥指杏花村"明郊游主题。

    6."醉归来驴背稳"

  • 末句勾勒微醺骑驴的逍遥姿态,体现元代士人特有的疏狂气质。

白话译文

斜挑草帘的茅店旁,竹篱稀疏的柴门半开。

犬吠声中穿过乡野小径,

在桃叶渡口题诗咏怀,向杏花村肆寻酒畅饮,

最后乘着醉意稳坐驴背悠然归去。

---

文学赏析

艺术特色

1.意象组合

  • 精选"店"竹篱"叶渡"花村"意象,构建出元代文人理想化的田园图景。

    2.声律技巧

  • 采用"仄仄平平仄"定格,末句"稳"字作去声收尾,形成悠远余韵。

    3.时空叙事

  • 按"-游历-归程"展开,六句完成完整叙事闭环,体现元曲"新倩意"。

情感表达

- 通过郊游琐事抒发对市井生活的热爱,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周德清"中求雅"创作主张。

---

历史背景

创作语境

1.元代社会

  • 科举中断使文人转向市井创作,此曲可见元曲"化雅入俗"的典型特征。

    2.作者生平

  • 周德清作为《中原音韵》编纂者,此作严格遵循"入派三声"的音律规范,是其理论实践的范例。

版本考据

- 现存最早见于明代《雍熙乐府》,"草稕"在《太平乐府》中作"草囤"多从前说。

---

延伸解读

1.比较文学

- 与关汉卿《四块玉·闲适》相比,二者同写闲适生活,但周作更重音律锤炼。

2.文化符号

- "驴背"在元代绘画(如颜辉《李仙像》)与文学中高频出现,成为隐逸精神的象征。

3.现代价值

- 对慢生活方式的描绘,为当代都市人提供精神疗愈的古典范本。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