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4     共 2525 浏览

一、诗文基本信息

标题: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作者:刘长卿(约709-780年),唐代"五言长城"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仕途坎坷中常寄情于隐逸题材。

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约758年),诗人送别卸任官员友人归隐汉阳(今武汉汉阳区)私宅所作。

二、原文及分行注释

```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

逐行注释

1.流落征南将

  • "落"暗示战乱后漂泊境遇
  • "征南将"点明李中丞曾为南方战区将领

    2.曾驱十万师

  • "十万师"夸张手法突显昔日统帅之威

    3.罢归无旧业

  • "罢归"卸任归乡
  • "无旧业"反映战乱导致家产荡然

    4.老去恋明时

  • "时"双关语,既指政治清明的往昔,亦含对盛唐的追忆

    5.独立三边静

  • "三边"指边疆,"静"衬将军往日战功

    6.轻生一剑知

  • 典出《史记·刺客列传》,喻舍生忘死的戎马生涯

    7.茫茫江汉上

  • "茫茫"空阔寂寥的视觉意象

    8.日暮欲何之

  • 化用《楚辞》"日忽忽其将暮"句式,强化迷茫感

三、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的南方征战老将,曾经统帅过十万雄师。

解甲归田时故园已毁,垂暮之年仍怀念盛世光景。

当年独镇边疆平定战乱,舍生忘死唯有腰间佩剑知晓。

如今面对浩渺的江汉之水,夕阳西下不知该去向何方。

四、文学赏析

# 1. 结构艺术

  • 起承转合

    首联纪实(起)→颔联叙事(承)→颈联转写军功(转)→尾联寓情于景(合)

  • 时空转换

    今昔对比贯穿全诗,从"驱"到"罢归"形成时间纵深感

# 2. 意象系统

  • 数字意象:"师"""宏观与微观的张力
  • 自然意象:江汉、日暮等元素构建苍茫的视觉画面
  • 兵器意象:剑作为军人身份的物化象征

# 3. 情感表达

  • 明线:对友人生涯起伏的慨叹
  • 暗线: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隐含诗人对唐王朝衰落的忧思

五、历史扩展

# 1. 唐代官员归隐现象

  • 安史之乱后出现"官潮"仅758年就有数百官员去职
  • 汉阳在唐代属江南西道,是贬谪官员聚居地

# 2. 相关诗作比较

作品作者相似点差异点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同属送别诗侧重边塞豪情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同作者同期作品表达更显隐逸

# 3. 地理考据

  • 唐代汉阳别业多建于龟山、月湖一带
  • "江汉"指汉水入长江处,今武汉南岸嘴区域

六、学术争议点

1.创作时间争议

  • 传统说法认为作于至德年间(756-758)
  • 复旦唐诗新考推测可能写于大历初期(766年后)

2."明时"解读分歧

  • 主流观点指开元盛世
  • 部分学者认为暗喻肃宗平叛时期

七、后世影响

1.文学传承

- 宋代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化用"轻生一剑知"意象

- 明代李东阳将此诗列为"送别诗七绝典范"2.当代价值

- 2019年入选教育部"经典诵读工程"篇目

- 武汉汉阳区月湖公园建有诗碑亭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